English

军地共育灿烂之花

2003-01-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新疆阿克苏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36个民族,解放以来,军民一直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当地各族群众有许多“兵巴郎”(即兵儿子),部队战士有许多“阿帕”、“阿恰”(即父母)。

“解放军是我们的好巴郎”

每到双休日,阿克苏市助残五保老人吐尼莎汗早早地就来到大门口,眺望着远方。她在等待谁呢?她在等待她的兵巴郎——解放军驻阿克苏某部五连的战士们。

老人收养了三个残疾孩子,除平时生活外,全靠这群兵巴郎关心照料着孩子。2000年5月,老人要去北京参加会议,居委会主动要求照顾孩子,老人却不放心,“还是交给兵巴郎放心。”

据现任五连五班班长李严介绍,五连先后换了14任连长,但为地方排忧解难的工作从未放松。“地方群众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有义务照顾他们,关心他们。”李严说。

解放军时时把老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阿克苏地委书记侯长安记着这样一件事:1998年阿克苏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当时正是半夜,阿克苏军分区政委王永新主动前来请战,要求准许派部队抢险。危难时刻最见真情,当深陷洪水中的各族群众见到解放军战士时,所有的惊吓都化作了感激的泪水。

说起解放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提尔村的群众最有发言权。由于自然条件差,多数群众连电视是个啥都不知道。1997年驻军某部主动与该村结成帮困对子,组织人力、技术、筹措资金,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修鸡舍,造果园,建经济林。为使群众了解致富信息,部队官兵为村里购买了科技图书,每个月都聘请县里农技人员到村里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并为村里购买了彩电,给村里打了68口压水井。通过5年多的帮扶,该村户年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1000元,发展到2001年的2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解放军的事没小事”

从1985年到现在,每到星期天,一辆汽车就会开出库车县新华书店的大门,到离县城5公里外的驻军某部给战士们送书。

作为新一代的军人,战士们渴望学到知识。库车县新华书店的同志得知消息后,就决定把书送到战士们的手里去。每月100本的新书供应量,县新华书店全部承担了其开支。知识敲开了大门,这个部队的战士们在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后,发愤努力,涌现出受到全军表彰的军地两用人才康先坡、杨飞等一大批自学成才标兵。连队每年报考自学考试、函授学习的人员一直保持在45人以上。
2001年春节前夕,阿克苏地区电信公司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学员。这批人中有大校,有士官,也有列兵,他们都是来参加地区电信公司为其开办的网络学习班的,这是阿克苏拥军的新尝试。

拜城县委书记蒋辉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感人的故事。2000年部队在拜城县建立了一个生产连,需要一块土地建立自己的驻地。县委、县政府知道后高度重视,反复挑选后,决定将离县城3公里的一所效益不错的校办工厂无偿交给部队使用。

接下来的事更出乎人们的意料。全县党政机关的干部职工2000多人,利用休息的时间,一齐上阵,集中三天时间对场地进行了大平整,最后将三通一平的场地交给了部队领导的手里。“当时部队的领导很感动,说了许多感激的话。我说了一句话:部队的事就是我们的事,部队的事没小事。”蒋辉说。

新时期的“双拥”工作要有新时期的特点,“双拥”工作从过去简单的双方支援,发展到文化“双拥”,科技“双拥”,知识“双拥”,使“双拥”工作从被动转入自觉,从盲目发展到有规划、有目标、有考核的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在阿克苏地区,每一位群众谈起部队,都充满了感情,“拥军”成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多年来,阿克苏地区在本身就业形势很困难的情况下,坚决落实四个百分之百的制度,即抚恤金、定补金的100%落实;义务兵家属群众优待金100%的兑现;城镇群众退伍义务兵、士官100%的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和转业干部100%的安置。这为部队官兵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对边疆的热爱更深了,对地方的支援力度更大了,一条互动的网络就这样将心比心地建立起来了。

“双拥”早已融入阿克苏人的血液中

阿克苏地委书记侯长安给记者算过一笔账:阿克苏财政状况不是很好,但近5年共为驻地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双拥’工作已经成为阿克苏地区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即将开业的阿克苏地区军分区医院大楼是阿克苏地区投入部分资金修建的。一个部队的医院修建,地方上投入部分资金,看似让人不能理解,但阿克苏地区有自己的想法:这里本来就没有医院,群众看病很困难,若地方上自己建一个医院,投资太大。正巧部队有所医院在这里,只是规模有点小。经过与部队的协商,双方共同投资建一所军地共用的医院就成为现实。这样既解决了部队医院小的问题,又解决了地方群众看病难的老大难问题。

武警阿克苏地区边防支队队长杨苏利介绍,边防部队条件很苦,过去许多地方连个像样的哨兵楼都没有。有一年春节慰问时,阿克苏地区的领导来到边防一线,他们当场没有说什么,回去后,把这件事摆在了议事日程上,在地区财力很紧张的情况下,硬是挤出100多万元资金,为边防一线的部队盖起了全新的边防永久性的执勤哨所。

阿克苏地区民政局局长买买提明·夏一丁说得好:“没有边防的巩固哪有我们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建设边防、保卫边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怎能分个你呀我呀。都是一家人嘛。”

刘新良的传奇经历,为阿克苏地区的“双拥”工作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作为一名曾在部队上服役的战士,刘新良亲身得到过阿克苏地区“双拥”工作的好处。当年他作为一名战士,两次到阿克苏地区给部队举办的两用人才培训班上培训,学习到了多项技术。当他复员到地方时,靠着这些实用技术,他得到很好的工作岗位。后来他凭借自己在部队练就的坚强意志和吃苦在前、勇挑重担的优良作风,先后担任了阿克苏市多家企业的领导后,他始终没忘记自己是名军人,又开始了拥军工作。他深有感慨地说:“部队是我的第一故乡,阿克苏是我的第二故乡,故乡给了我很多,我更要为它明天的繁荣尽一份力。”

“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阿克苏这样一个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地区,军民团结了,就是民族团结,就是祖国边防的巩固。阿克苏地区全社会形成的这种‘双拥’工作的良好氛围,是多年来几代人共同培育的结果。人人做工作,产生了最强的社会效果。社会稳定了,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就是对‘三个代表’最好的实践。”侯长安书记的话令人深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