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活力来自创新

2003-01-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周晨、周建国本报记者 袁新文 我有话说

新体制新学校

去年,宁职院首批毕业生成了宁波开发区、保税区乃至市重点中外资企业“争相抢购”的“香饽饽”,779名毕业生有2400多个工作岗位可供选择,平均一个学生有3个多挑选岗位。毕业生工作后的反馈信息表明:企业对宁职院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些重点外资企业还与宁职院接洽联合办学,商议“度身定制”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目前,在全国130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宁职院的综合办学水平已受到教育部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该院富有创造性的“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本身就是办学体制创新的结果。该校是在原宁波中专和宁波职业业余大学合并的基础上创建的。宁波中专在1998年初就被市教委确定为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当年12月被批准改制为“国有民办”学校。在创建学院的过程中,新的办学体制显示其优越性和活力。宁波市教育局、总工会、宁波开发区以及部分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被吸纳到创建宁职院的主体队伍中来,共同组建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也由此实行有别于传统高校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的职责是确定办学目标,把握办学方向,筹集办学资金。三年多来,市里财政投入学校的资金自1999年起逐年减少,到2002年不再向学校发放正式在编人员经费。而同一时期,学校董事会共筹集第一期办学资金一亿元,用于学校新校舍的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苏志刚颇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这样的创新体制,我们单靠政府财政收入,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大发展很难想象。”

小行政大教学

宁职院有近5000多名学生及教职员工,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但学院本级财务部只有两个人,让人难以置信。但这只是宁职院创造“小行政、大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为了实现“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格局,宁职院创建3年来,就进行了三次大的机构改革。在去年7月学院举行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苏志刚宣布:推行两级管理机制,撤销所有中层机构,把原来的13个中层机构合并撤销为三办两院,即教学办公室、党群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学院、商学院。学院对这些二级单位充分授权,并把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全部剥离。会议还宣布解聘原先所有的中层干部,向全校教职员工每人发放一张表格,可以任意竞聘新的岗位。这次管理体制的创新,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下子就从100多人减少到20多人。

如果说使用行政人员是“小里小气”的话,那么,宁职院在教学队伍的引进培养、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学硬件建设方面可称得上是“大手大脚”了。三年来,学院通过引进、培养,形成了一支300多人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达88人,市政府聘请中科院贺贤土院士担任学院院长,还聘请了包括郝柏林院士等一大批专家教授在内的兼职教师120多人。有的外聘教师还担任了宁职院的中层干部。三年来,学院投入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的资金超过3000多万元。

零适应零距离

宁职院的教师们经常提到两个“零”,即零距离、零适应期,意思是宁职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跟社会零距离,到企业上岗零适应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是宁职院学生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宁职院在建校初期就大胆依托所在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优势,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技术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敏孚机械系实行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已得到国内高职院校和教育部高教司领导的高度评价。敏孚企业是宁波开发区的一家台商独资企业,主要为我国各大汽车公司生产配套部件。宁职院与该企业共同创办“敏孚机械系”,企业投资建造敏孚教学楼和实习工厂,投入各种设备70多套。学生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到敏孚企业去实习,企业给予每6个学生配套一个指导教师。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报考敏孚机械系,企业每年拿出10万元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去年9月,宁职院与浙江联通公司合建联通信息系,学院出场地,联通公司则投入大量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行的同时,为宁职院的学生们提供了最“实战”性的实训平台。目前,学院已同10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科研合作关系。通过这样的模式,宁职院的学生能够了解、接触企业,接触市场上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能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从而在将来就业时具备和企业“零适应期”的素质。用企业的话说就是“来了就能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