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埃及开车奇遇

2003-01-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于毅 我有话说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7000年的文明造就了埃及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无论是初来乍到的旅游者,还是长期在埃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这一点有些体会。记者在埃及工作多年,体会自然比一些到埃及旅游或短期工作的人要深刻一些。以自己开车得到埃及人的帮助为例,便可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助人为乐精神。有时向出租车司机问路,热心的司机干脆不拉活了,在前面为自己带一段路;有时车轮胎没气了,在换备用胎时,会有人上来帮助;有时车陷到沙土里出不来,也定会有人上来帮助推车或用自己的车帮助往外拉车。在埃及开车,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车出了什么毛病,埃及朋友总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然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以下两件事。

巧遇总理“座骑”

一次采访后,我驾车返回住处途经一个丁字路口时,突然一名警官驾驶摩托车从侧路冲上主路,在我的车前一横而过,嘎的一声停在了我车左边车道的路边上。虽然我早已看到路口并减缓了车速,但还是对警官横冲而过小小吃了一惊,随口说了句“你疯了”,便驾车过了路口。这时我从左边反光镜中看到,那个警官马上骑着没有熄火的摩托从左边向我的车贴过来,从右边反光镜一看,一辆黑色“大奔”在另一辆警官驾驶的摩托的保护下从侧路驶了过来。我心想,准是碰到什么大人物了。转眼警官骑着摩托到了我车前方,并示意我停车。我立即把车靠路边停了下来。警官上前让我出示驾照。像每位没有违反交规而被警察要求出示驾照的人一样,我本能地脱口而出:“我又没有违反交规,请问为什么让我出示驾照?”一脸严肃的警官说:“警官要求驾驶员出示驾照无需任何理由。”我一想,也对,就是没有违反交规,警官检查一下你带没带驾照也是无可厚非的。我马上说;“对不起”,并把驾照交给了他。他看过驾照后说;“你是中国记者?请出示你的记者证。”我又把记者证给了他。就在我们“办公”时,那辆黑色“大奔”从我们旁边急驰而过。就听警官通过对讲机在同什么人对话:“是一名中国记者,他的驾照号和记者证号是……”这时我从对讲机中听到:“这位中国记者没有什么过错和责任,不要为难他,代我问候这位中国记者。”这时警官脸上才有了笑容。他说:“你都听见了,你知道说话的是谁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是詹祖里总理。”顿时,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一个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非洲和阿拉伯大国的总理,竟然这样轻车简从,如此通情达理,平易近人,怎能不令我对他肃然起敬?我对警官说,请代表我向总理表示敬意,祝他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然,我也没有忘了对警官说:“衷心希望你们加强对总理的保护”,并提醒说:“你应把摩托停在路中央,把路封死,这样才能保证总理的车畅通无阻。”警官面带笑容地说:“谢谢你的善意提醒,祝你好运。”话音一落,他便驾着摩托急追总理“座骑”而去。

埃及人给了我们“救命油”

埃及著名的锡瓦绿洲有阿蒙神庙、死人山陵墓、克娄巴特拉游泳池、盐湖、众多泉眼和椰枣林等古迹和游览景点,由于地处偏辟和交通不便的沙漠之中,我在埃及工作多年也没有到此一游。2001年5月的一天,我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经济日报驻开罗的几位记者一起开车到这块向往已久的绿洲参观采访。

从埃及西北边陲重镇马特鲁到锡瓦不到300公里,途中除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和“骆驼刺”等少量植物之外,再就鲜有什么建筑、住家和有活气的东西了,就更不用说加油站了。所有去锡瓦的人,都会在马特鲁把汽车的油箱加满,如油不够,只能在锡瓦镇加油站加油。我们从马特鲁出发前把油箱和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能装5升多油的塑料桶加满就上路了。

一般来讲,奔驰汽车加满油跑500公里不成问题。在锡瓦参观完后,我看了一下油表,来程加上在锡瓦参观消耗了油箱中不到一半的油,我又把塑料桶中的5升多油加到了油箱里。由于担心锡瓦这种小地方的加油站油质不好,加了会对好车造成损害,所以我就决定不在锡瓦加油而直接上路了。但万万没有想到汽车油表同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我这个有多年开车经验的“老记”饱尝了“想当然”的苦头。当汽车行驶到离马特鲁还有70至80公里的地方时,汽车的油表显示油不多了,我赶忙关掉了空调,一车人顿时汗流满面,再开出去不多远,油表亮起了红灯。开车的人都知道,亮灯后在高速公路上再开几十公里还是可以的,但车如此反常,耗油如此之快,不能不让我乱了方寸,对油箱中剩下的油能不能跑完这几十公里,心里一点儿也没有底,为了避免没有油而烧坏了车,只好把车停在了路边,等待救援。

埃及5月的沙漠骄阳似火。在无遮无荫的太阳下,不消10分钟,大家已是汗流夹背,口干舌燥。10几分钟后,远远看见一辆车开了过来。犹如见到了救星,大家又挥手又呐喊。车主把车停在了我们车旁。我赶忙上前说:“我们的车没有油了,您能不能卖给我们点油,够我们把车开出沙漠就行。”这位埃及朋友说;“如果能给你们帮助,我将十分高兴。我车油箱里有富余的油,但我没有抽油的管子,如果你们有,现在就可以从我的车里抽油。”我对他说:“遗憾的是我们也没有抽油用的管子。”他说:“真对不起,我没能帮上你们忙,实在不行,我开车到马特鲁给你们搞桶油来。”我对他说:“谢谢你了,我们再等等看。”他因为没帮上忙而带着一脸遗憾离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又过来一辆车,因为同样的原因,我们也没有要到油。后来,第三辆车开过来了,大家也被太阳晒得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了,由于这条路上过路车太少,我们想无论如何也要请这辆车的主人帮忙了,如果没有管子,我们也只能求他到马特鲁给我们买桶油送来了。这是一辆吉普车,主人停下车后问我们:“需要帮忙吗?”我对他说:“我们的车没油了,您的车上有没有带备用的油?”他说:“我常跑这条路,每次车上都备两铁桶油,一桶20公升,你们可以拿一桶去。”一听这话,我们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连声说,谢谢您。他转身上车拿来了一桶油交给我。我把油加入油箱后对他说,“您给了我们油,等于救了我们几人一命。您说要多少钱,我们也愿意付。”这位埃及朋友笑着说:“在沙漠中遇到这种事儿,谁都会帮忙。帮忙是应该的,可以帮忙而不帮忙是有罪的。你们都知道油价,这桶油20升,价值20埃镑,如果你们身上带的钱够用,就给我20镑,多一分我也不会要,要是带的钱不富裕,我分文不取,就算帮中国朋友一个忙了。”我赶忙从钱包中拿出一张面值100埃镑的纸币塞到他手上。他发现是张100镑的钞票,马上就退给了我并说:“朋友,难道我没有把话说明白?如果听明白了,你还要坚持这样做,你就不够朋友了。”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给了他20埃镑,并一再向他表示感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