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识经济时代地方性大学的使命

2003-01-29 来源:光明日报 聊城大学 李喆 我有话说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时候,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按照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的核心。大学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应用者,将从社会经济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到舞台的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全国性重点大学肩负着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作为地方知识、文化中心的地方性大学也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首先,地方性大学应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引领者。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大学是现代社会的轴心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成为一种经济形态,而且成为一种权力和责任的型式。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中心的大学,既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陶醉于纯粹学问的象牙之塔,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躲在高墙深院之中明哲保身,而应该勇敢地承担起引导社会向前发展的使命,成为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地方性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地区的思想库,成为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站,成为地方社区的道德灵魂,成为社会变革的源泉。

其次,地方性大学应成为地区的学术中心。从中世纪大学产生之日起,大学就是一个探索高深学问和普遍真理的场所。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一书的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徽上就刻着“真理”二字,把求是崇真作为该校的办学宗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美国教育家、科学家詹姆斯·科南特指出:“今天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真理,这也一直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地方性大学虽然不能像重点研究型大学那样把大学办成科研和教学两个中心,但也不能忘记探求真理的使命,放弃科研的职能。当然,地方性大学的科研不一定非得跟踪科学发展的最新前沿,但应该紧密结合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急迫问题。同时,地方性大学还应该借鉴当代美国、前苏联、德国等国大学的经验,弘扬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使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再次,地方性大学应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本质的职能,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之根本所在。我们经常讲大学要走出象牙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就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地方性大学如何培养人才?国外已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美国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英国的城市大学和多科性技术学院、德国的专业大学和学院等,都是面向本地区的地方性大学。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地方性,即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本地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在课程设置上以实践性课程为主,在教学模式上重视实践性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地方性大学的人才培养也应该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同时承担起职后培训的职责,成为本地区的继续教育中心。

第四,地方性大学应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曾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威斯康星理念”的主要奠基者范·海斯曾经说过:“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本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正是在范·海斯的努力下,威斯康星大学成为威斯康星州的“牛奶厂”,促进了该州畜牧业和乳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的发展,他所倡导的大学应该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威斯康星理念”也为各国大学所接受,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地方性大学应该坚持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全面为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大学是一个学术团体,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也应该是学术性的,要以研究为基础,要有教育内涵,是其他机构所不能提供或者提供得比较差的服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我国,地方性大学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积极参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技术的改造,提高社会生产力。

第五,地方性大学应成为地区的文化中心。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人人都学习、时时都学习、处处都可以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即将出现。在学习化社会中,大学将成为一个学习化组织,成为致力于学习并形成学问的组织。大学将从起初的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向学习型大学转变,成为学习化社会的文化中心和知识中心,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为此,地方性大学应该全面向社会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中心、博物馆、体育设施、教室等教育和学习资源,都不能再是学校独享的一己之私,而应该向本社区开放,成为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一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