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大河遗梦》

2003-01-29 来源:光明日报 毕胜 我有话说

存葆兄的这部散文集,不像现如今市面上常常看到的散文选集类,多是一些故人往事的怀念,一些朝花夕拾式、怀旧型的生活琐细,或者一些游历感怀的文字集纳似的大路货,而是较为独特的,作家思考的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重大的问题,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大题旨、大命题,有着足够的斤两和内涵。无论是长篇大文,还是精短小什,都体现了一个思考型的作家深切的人生感悟和对现实的执著思索。

在近年来的呼唤大散文之声不绝于缕之时,我们常常读到像游历文化遗址,观赏风物名胜之后,从远古洪荒先祖世代到眼前现世,从抽象哲学到具象生活等等等等,对所访所闻所想所思的东西进行所谓的文化观照,出现了一些所谓有深度的文化观照的散文,有人名之为文化散文,有人简单地叫做大散文,不论何以名之,这类文章的特色还是相当充分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较有市场。这种从文化的角度来认知历史和生活,激发人们多角度地思索人生,对现实的反思,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理意义,把散文从精思妙想,微观细察的某种小感觉小认知的平台上,推向了一个新的文化与学理的台阶,得到了一些崇尚思考,热衷理性的读者的喜欢。所以,有不少作者们乐于此道。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人文原因,尽管贬褒相斥,无论如何,热闹总比沉寂好,从文化的层面上去加深文章的学养内涵,也应当看作是散文创作的一大亮点和收获。

应当说,李存葆的散文一些大篇幅的作品也体现了这类特色。他的洋洋万言(有的达数万言)的如《鲸殇》、《大河遗梦》、《祖槐》、《飘逝的绝唱》、《沂蒙匪事》等,从选材到谋篇到运笔,从命题到练意,从构思到阐释,都体现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思考,这就是从历史的视角和文化的层面,探究人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的面临的重大问题,诸如环境保护与生存发展、爱的迷失与情感危机等。也可以说,“合二而一”,他思考的是有关人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相关联而又相统一的问题。无论是《鲸殇》关于动物的杀戮,《大河遗梦》中关于母亲河的断流,还是《祖槐》的关于人与故土的依存联系、人与自然的相谐相生的关系、人类的迁徙流浪与本民族的兴盛发展,《飘逝的绝唱》中关于情感的纯真与现代意识的整合等,都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生存环境与情感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发。所谓大散文者,我想主要的是说,作者选取的题旨应当是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有着极为现实的启示意义,从题材的价值取向上就立意高远。当然,散文并不一定要求“唯题材论”,但从一些创作现象看,题材优势并不应否定。李存葆面对大河的断流,人的生存环境受到危害;面对美丽而有灵性的鲸鱼失落了生存的家园,人为地制造着动物与人类不可缺失的环境危机;面对纯真的爱情的迷失,寻找那古典美好的情感;面对人类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代价,他的思考透过纷繁的现实,呼唤着一种人间的美好的情感关爱,对人自身的环境意识的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和谐美好的关系……所以,我们读到作家在诸多篇章中,都是那样激愤,那样不遗余力、痛心疾首的呼唤。无论是家园环境,与大自然的关系,还是家族的历史,爱情的升华等等的人文思考,体现了作家的敏锐和执著。

早在40年代,叶圣陶、夏尊等大家很注重作家的文心,成功的作品中有一个关爱人文情怀、关注世俗生活的情感趋向,体现了作家深挚的人文情怀。在《大河遗梦》中,我们看到,作家的情感取向是古典浪漫似的,在一些主要作品中,看到他对远逝的古典人文精神的一种缅怀,一种不经意的追寻。他的几篇文章的题目,用“殇”、“遗梦”、“绝唱”等等命题,体现出对远逝的一种东西的追思和缅怀。这当然不能完全代替作家在本书中的全部的精神取向,但在对过去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人文关系的怀想中,表示出作家的特有感情,忧思悲情,他唱着一首首动人的挽歌,面对着失落的美好,失落的纯真,失落的一切他所心仪的,他不免心有戚戚,惆怅而动情地呼唤,给人以久违了的人文精神的回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