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力作

2003-01-30 来源:光明日报 马宝珠 我有话说

齐文化不仅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齐文化,从某个角度说也就带有了普遍意义。遗憾的是,千百年来,齐文化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对齐文化的研究也显微弱。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局面终被打破。然而,由于齐文化研究起步晚,近年来大都是侧重对齐文化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文化现象或某一阶段进行研究。对齐文化整体研究的成果比较少,特别是对齐文化发生、发展、融合、流变作纵向研究的著作,此前尚未见到。最近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宣兆琦教授承担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文化发展史》,无疑是这一领域的披荆斩棘之作。

该书把齐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9个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第一次高潮阶段、继续发展阶段、第二次高潮阶段、曲折发展与勃兴阶段、融合阶段和流变阶段。具体地说,齐文化渊源于先周时期在黄河流域形成的东西两大文化圈。东部文化圈包括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两个部分,西部文化圈包括姜炎文化和姬黄文化两个系统。齐文化初步形成于姜太公封齐建国时的西周初叶。由于姜太公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所以齐文化自形成之日起,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汉指西汉初期)时期是齐文化的变迁发展时期。西汉前期,齐文化一度呈勃兴之势。汉武帝时期,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已经不存在了。其后,齐文化以新的姿态与经学、谶纬学和道教融合,从而成了余风流韵。掩卷而思,主线清晰,脉络分明,内涵丰富。

该书在论述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既注意到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对齐文化的重大影响,又注意到齐文化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更注意在大的文化生态系统和网络结构中进行动态考察,从而探寻齐文化的发展规律。读后感觉阐述全面系统,分析鞭辟入里。

该书对齐文化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都给予了创新性的诠释。比如,关于管仲和《管子》,长期以来,学术界拘泥于“九流十家”的成说,因而未把管仲学派以一独立的学派视之,故《汉书·艺文志》列《管子》于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管子》于法家类,后世学者亦有列该书于杂家类者,这是一个大错误。其实,管仲学派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确曾存在过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师承传授,世代沿袭,脉络分明,毋庸置疑。由于这一学派的始祖管仲是一个实际的执政者,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为学者身份,加上当时“学在官府”的形式尚未打破,所以这一学派自产生之日起便带有官学性质。管仲生前无意于著书立说,更没有考虑到创一个什么学派。他的思想、理论和学说,完全是因应时代的需要、社全的需要,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孕育而生的。因而管仲的学说带有很浓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表现出丰富性、变革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凡此都被管仲后学们继承下来,并发扬开去。因此说,管子学是一门拨乱反正、安邦理民、富国强兵、平治天下的经世致用之学。再如,关于晏婴和《晏子春秋》,该书认为将《晏子春秋》的学说属性强归诸儒家或墨家,都无疑于出主而入奴。其实,晏婴、晏子学派和《晏子春秋》的思想学说应独树一帜,可谓之晏子学。这一学说如同管子学一样,最大的特点在于经世致用。另外,就稷下学、齐兵学、《考工记》的国别与成书年代、周文化在齐国的传播等,该书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谓新论迭出,俯拾即是。

《齐文化发展史》
宣兆琦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