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经济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2003-02-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晓明 我有话说

2002年,陕西师大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突破了1999年以来一直进展不大的状况,共为972名贫困学生办理了一千三百余万元贷款,获贷率达到申贷学生总数的49.6%,人数和金额分别比过去增长了24.3倍和41.5倍。为此,该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做好学校自身的工作,打好银校合作基础。根据陕西师大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数额微薄的现状,校党委书记、校长多次要求有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解决贫困生贷款难的问题。校党委召开常委会对此作了研究,成立了以一位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调领导小组”,指派学生处和各院(系)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情况,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全体承办人员从“高标准、严要求”出发,细致做好事关申请助学贷款的每一项工作,为进一步争取到银行贷款打好了基础。

争取银行的理解与信任,突破银校合作的瓶颈。根据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启动早,但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银行过于惜贷,致使助学贷款落实缓慢,实效不高的现实。学校正确分析原因,理清银行与学校、学生几方面在助学贷款中的责权利关系,从加强沟通,打消顾虑,促成合作出发,积极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校领导利用不同的场合和形式,亲自与银行联系,宣传介绍学校有关情况,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分管副书记指导有关同志从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于学生、教育及国家的重要意义、陕西师大贷款发放管理办法和严格的贷后跟踪管理制度、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及金融市场潜力、毕业生良好的就业情况等方面,与多家银行进行协商和沟通,最终和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达成了贷款协议。该行承诺全额受理该校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使贷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还采取多项措施,主动与建行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以诚心换得了建行合作的真心,在实施申贷过程中,简化了手续。在办理贷款期间,建设银行翠华路分理处的几十位同志每晚加班到11点多,用三天时间完成了对陕西师大1000多份贷款材料的初审。建行还为该校学生设立了献爱心基金,双方的合作成为陕西省银校合作的典范。

规范、严格办理申请贷款程序,努力提高贷款获贷率。为了保证最急需资助的学生申款成功,学校组织各院(系)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和审核摸底工作,尽量把申贷前期工作做得规范、到位。为在申贷中减少失误,提高申贷合格率,学校从各院(系)挑选出几十名学生贷款联络员接受银行培训,由贷款联络员以院系为单位指导贷款学生填写各种材料,大大提高了申贷材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学校指派专人在办理贷款期间与银行紧密联系,保证了贷款各环节工作的高效与到位。在银行集中办理贷款的几天时间里,学校各院(系)有关领导和学生辅导员,齐赴贷款现场,处理问题,并为银行的同志答疑解惑,尽量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贷款。一年来,学校在严格、规范申贷程序的基础上,共计发放各类贷款表格30000余份,审查统计20000余份,给银行报送申贷材料2000余套,接待师生咨询3000余人次,确保了获贷成功率。

加强贷款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助学贷款的育人功能。一是着力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工作,通过“学生——学院——贷款办——银行”分段审查制度,尤其是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贫困生家庭收入状况、社会关系资助状况、日常在校消费表现等,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从根本上杜绝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学生假贷款高消费行为;通过提醒制度督促贷款学生在每个季度的银行结息日之前,及时付息,对欠息学生进行记录,通知其所在学院批评教育、督促改正,补付息款;通过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和联系方式登记造册,协助经办银行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查询系统,做好毕业生还款确认和还款跟踪与管理工作,确保还贷合同得到有效履行。二是加强诚信教育,确保贷款的持续化运作和滚动式发展。把保持诚信按时付息还款作为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生命线,形成“以诚信促申贷”的文化氛围,保证了目前已毕业获贷学生全部按照合同要求还本付息,有3名同学提前全部还本付息,充分赢得了经办银行的信用认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