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峡文物应无恙

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巫山大昌古镇保护新春攻坚
2003-02-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邓全伦 本报记者 夏桂廉 我有话说

春节一过,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再度吹响号角,进入攻坚战。被文物界列为地面文物“三大件”的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巫山大昌古镇的保护工作目前全面进入关键时刻。

白鹤梁:建“水下博物馆”

2月8日,记者从重庆涪陵区博物馆获悉,备受关注的涪陵白鹤梁题刻主体加固工程目前已顺利完成,“水下博物馆”的兴建即将动工。

三峡水中一号保护文物——白鹤梁古水文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梁上的题刻、图像有1200多年的历史;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有“水下石铭”美誉。同时,它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淹没于长江水下。为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用“无压容器”概念修建水下原址保护工程的总体规划已获通过。按照此“就地保护方案”,将在白鹤梁中段题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建一座水下博物馆。

因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放水过程中形成的紊流,将冲蚀破坏题刻表面和淘蚀题刻的裂隙凹槽,而水位提高后又会使题刻区梁体的稳定性减小。为了消除这些隐患,文物工作者去年开始对白鹤梁本体及题刻表面进行加固保护,目前已顺利完成。

“水下博物馆”工程即将动工,据悉两个枯水季节可将该工程的关键部分完成。

张飞庙:原样异地搬迁

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云阳张飞庙的搬迁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已全部搬到云阳县张飞庙新址的建筑原件将被一一复原。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高山流水”等12处石刻周围已被全部清理干净,做好标记。位于原址上游30公里处的张飞庙新址建设已完工。

目前,文物工作者对张飞庙旧址的拆除、考古工作已经完成,拆除面积约1604平方米,大的构件约10余万件。除了建筑构件,馆内丰富的碑刻字画等文物也已丝毫无损地拆下来。

据介绍,新张飞庙将于今年5月1日开馆。

大昌镇:搬迁复建

大昌古镇,这座具有1700多年的“袖珍古镇”,是三峡库区上百处珍贵居民建筑的代表作。它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和洋溪河的交汇处,是“三大件”中唯一一个不在长江边上的文物,也是小三峡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座古镇,除了北街外,东、西、南3条街道和3座城门都保持明清风格,是三峡库区境内少有的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镇。

三峡成库后,长江水将通过大宁河倒灌进来,淹没整个场镇。当地政府为了配合文物部门做好古镇的搬迁复建工作,已经投入20多万元,在大宁河下游的邓家岭征地45亩,用于整体原样搬迁古镇。搬迁过程中,文物部门将用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丁字街口5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旧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对35处需要搬迁的古建筑,他们将进行分类编号,同时对整个拆迁过程进行拍照、录像,确保复建时能准确地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

文物部门已经完成了搬迁方案设计,在去年年底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搬迁复建工作目前即将正式动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