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首残阳

2003-02-13 来源:光明日报 张天来 我有话说

读罢殷毅同志自叙性作品《回首残阳已含山》,心潮起伏,不可抑制。静静地想了好久好久,才理顺思绪,提笔写此短文。

老殷这本书填补了一个空白,就是小知识分子在那“左”的年代受迫害的经历这样的空白。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给我印象极深的是几十年前读过的契柯夫《一个小公务员的死》。他写的是俄罗斯一个小公务员,由于打喷嚏不小心,把吐沫星子溅到了一位将军身上,最后竟然自我惊吓而死这样荒诞离奇却似合乎情理的故事。类似这样的一些故事表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小知识分子是被压在社会下层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是何等悲惨。老殷当然不在这类人之列,同一般党政干部相比,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已相当于县团级干部。说他是小知识分子,一是他当时只有二十几岁,青年人;二是同储安平、徐铸成、浦熙修这样一些头面人物比,他当然属于小字辈。在当年针对知识分子的“运动”中,受到种种迫害的并不完全是所谓的“大鲨鱼”,更多的数量最大的则是对人有益无害的一般“鱼类”。以老殷为例,把他的全部“罪行”放大一百万倍,也只是客观报道了一些教师在帮助党整风中的前后经过,退一万步说,就是“言者有罪”,这个罪也绝不会有老殷的份。老殷这本书,正是可以让大家看到在那个年代人数众多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如何悲惨的,他们如何由无罪变成有罪,又在经过20多年的折磨之后,由有罪变成无罪的。

老殷这本书,写得十分感人。老殷前后加起来只有不到20年的新闻生涯,但毕竟是名记者范长江、陈翰伯的弟子,学多师承。离休之后,七十多岁高龄才动笔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还是文字技巧诸多方面看,这本书都是上乘的纪实作品。

我和殷毅相识于1953年,今年正好50年。我也年过七旬,一般情况下不易激动了;然而这本书让我不止一次的热泪盈盈。为什么?因为它真实。什么样的东西最感人?只有真实的东西最感人。

我还要说,这本书不是一般意义的真实,不只是给我们讲述了作者在那个已经过去了的年代的艰难曲折的经历,而且和盘托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种种细微活动。用文学术语讲,叫做细节的描写。这种细节,在我看来有两个层次:一是表层,那种高压下的种种外部非人的环境,已足以让观者心痛;一是深层,本书主人公在那种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中国人,凡是正直善良者,都是有同情心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听一位流落江湖的女艺人,在客船上边弹边唱,诉说凄惨的身世,感动之极,不禁泪流满面,达到“江州司马(即他自己)青衫湿”的地步。要是大诗人活到今天,听了老殷这个小人物悲怆凄凉的故事,他会写出怎样感人的乐府歌行呢?

《回首残阳已含山》
殷毅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