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熔融长史铸明鉴

2003-02-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王功恪,195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现为新疆大学环资系研究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协会会员。在他近半个世纪的地质科学考察生涯中,足迹踏遍了西域的山山水水,在“地球化学动力学”和“全球构造与巨型成矿域”方面颇有建树,被人称为“地质力学成矿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多年的科学考察生涯中,他曾踏遍天山南北和塔里木河两岸,穿越数不清的山川沟壑,也曾多次走进沙漠戈壁,慢慢地对西域文化遗迹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内心蕴藏着的爱国激情寻觅到迸发的“火山口”,一大批文学作品从笔下喷涌而出。他对记者说:“我力图将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与小说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全景式写作,由此来捕捉西域文化的神韵”。年逾60岁的王功恪,以强烈的激情和历史责任感,勤于笔耕,创作了洋洋近百万字的由《楼兰遗恨》、《丝路魔影》、《古道幽灵》、《沙海谍踪》、《大盗西行》五部组成的历史系列小说《西域大盗》,被评论界称为“揭开西域考古史和文化史的神秘帷幕,展现了丝路文明气势恢宏的壮丽画面”。

王功恪说,在中国西域考古史上,斯文·赫定、斯坦因之辈曾以其“伟大的发现”载入史册,受到后人的崇拜,他们的著作成了经典与权威。然而,历史是一面多棱镜,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最老练的法官”。斯文·赫定之流被英国作家彼得·霍普科克称为“考古学上的贼”,他们在丝绸之路上肆无忌惮地掠夺文物珍宝的罪行,绝不能因为“伟大的发现”与“杰出贡献”而被掩盖,被洗涮,被遗忘。我们有责任以严正的笔墨抹去了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脑门上的灵光,显示出历史的另一面真实。

王功恪创作的这五部珠联璧合的历史小说,带着穿透历史的眼光,为读者提供的不仅是一串外国人在中国西域“探险”的传奇与文物大盗丧心病狂的抢劫实录,也是对丝绸之路曾有过的历史屈辱的真实写照。作品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小说艺术的优势,使人物与事件、荒漠与古城、经卷与古陶等都变得鲜活起来,用文化大散文的叙述笔法描绘着迷人的西域风光,展现了那些有着绅士风度的“考古学上的贼”的肮脏灵魂。他说,创作《西域大盗》的目的,是要重温中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屈辱与失落,进而在反思中激发民族奋发精神,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谱写新的西域乐章,在丝绸之路上建起中华民族之魂的金字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