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信息产业亟需拥有核心技术

未来视点
2003-02-14 来源:光明日报 李欣欣 我有话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已成为衡量各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象征。

面对加入WTO后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我国信息产业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信息产业核心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升级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一是微电子和整个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高点——集成电路(也称为半导体)的高速微级芯片,即中央微处理器(CPU),它是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存储器合成。这一技术目前基本被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垄断。二是关键基础软件,即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平台系统。这一技术目前基本被美国的微软公司垄断。核心技术还有宽带网络接入系统的高性能安全服务器和路由器等。

国家973信息技术高性能软件基础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顾钧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所长李国杰认为,我国软件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仅仅是操作系统、CPU等方面的开发,还有对市场具有较高垄断程度的技术创新,也就是计算机“算法”的研究应用。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提高计算机“算法”水平看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战略问题,而不是当作解决某个领域的一个单项技术难题。例如,当年诺基亚手机在性能上远远落后于摩托罗拉,但他们改进了手机通讯和电源程度的算法,提高了通话质量和待机时间,从而使目前的诺基亚手机占有全球手机市场的50%。

开发核心技术面临四大问题

目前我国在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开发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业内人士经常说,在信息产业发展中软件是大脑,集成电路是心脏。有专家预测,我国在大脑和心脏的最核心的技术方面与国外相差至少30年,比如,美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已开始采用12英寸硅片、0.13微米芯片的工艺技术。而我国目前仍以5-6英寸硅片、0.25-1微米的生产线为主。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美国的宽带主干网传输速率是我国的300倍,互联网端点间的传输速率是我国的40倍。尤其是我国目前通用CPU和软件运行平台系统基本被美国垄断,使得我国只要涉及到这两大核心技术方面的软硬件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和产品,只能完全依赖进口。2000年,我国仅集成电路的进口规模就已经达到133亿美元。近几年,我国虽然在某些单项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但往往由于软硬件系统的兼容性差而未能真正应用和普及。

由于微软公司控制了我国软件的操作平台系统,造成了我国每年数百亿元的软件市场大多被国外产品占领,国内的软件只能占领20-30%的市场份额。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我国每年为O ffice产品软件支付的版权费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这是我国软件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我国目前不能生产通用CPU,并且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开发能力明显不足,使得我国目前的IT厂商只能主要提供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所以,尽管近几年我国信息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但是切获大块“蛋糕”的却是外国公司,我国只能赚得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剩下的小钱。比如,国内有很多电子企业年销售额达200-300亿元,由于要支付高额的进口成本和专利费用,利润仅有2-3亿元。

——安全隐患严重

由于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依赖国外,所以严重影响了我国信息运行的安全。外国生产商不仅熟知这些软硬件设备的调控方法,而且许多技术设备事先就安装了隐藏的“暗通道”和“后门”。比如,美国设计的CPU就具有将序号返回去的能力。国外“专家”只要“微调”计算机的某个软件,或在某个硬件中稍做一点手脚,轻则会影响我国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重则将给我国的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带来灭顶之灾。

——核心技术人才匮乏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急需的软件开发人才只有15万人左右,每年培养的信息专业人才只有4.8万人,其中能开发核心技术的人才更微乎其微。尽管如此,真正拔尖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也都大部分出国了。据称我国的一位一流计算机专家培养的14名计算机博士,其中已有13名出国了。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人员占信息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分别为12.5%和6.25%。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已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0%以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50%以上。造成我国信息产业人才匮乏,尤其是核心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原因,除了我国科技创新体制上存在某些不完善的原因外,还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有关,据中科院的有关专家反映,目前我国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极其缺乏。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也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

——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

技术开发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体制、组织方式和创新环境问题。它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一项再好的技术发明创造,如果没有好的组织制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创新投融资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人才的培养机制、用人机制等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的。而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都很薄弱。具体表现在:1,对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投入少。据有关部门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有70%以上的企业认为企业对信息技术投资不足。这些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资占企业总资产不到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水平相距甚远。2,各级领导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真正将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国内自主研究、开发和生产纳入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个别领导甚至认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不如进口来的快,同时也不相信我国自己的科研能力。3,目前核心技术研究开发的力量布局不合理,研究机构科研力量强,但是往往脱离实际。企业虽与实际结合密切,但是研究力量薄弱。4,高校教育结构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加之分配机制不合理和科研环境差,致使已经稀缺的技术人才外流严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