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黎补照记

2003-02-14 来源:光明日报 汪大勇 我有话说

出国访问,最怕遇上麻烦。如果仅仅是钱包被窃,或者在闹市区、地铁里迷了路什么的,都还算是小事一桩,最大的麻烦莫过于护照丢失。身在异国,一旦丢失护照,不能按期回国,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2002年圣诞节刚过,我们中国青年代表团就在法国巴黎经受了一次从未遇过的丢失护照的打击和补办护照的喜悦过程。12月27日,我们一行18人驱车从德国向巴黎进发。路上,我的随身听里还播放着从网上下载的法国国歌《马赛曲》,激昂的旋律使我一直沉浸在对巴黎的浪漫幻想之中。然而,让我们代表团每一个成员始料未及的是,这次浪漫的巴黎之旅还未开始,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时近中午,我们乘坐的奔驰中巴停在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广场。负责保管全团18本护照的曹小姐去旁边的公用电话亭打一个长途电话,出来就惊呼:“我的包不见了!”她接着告诉我们,包里除了18本公务护照,还有2000欧元和一部数码照相机。护照丢失,非同小可。闻讯围拢过来的全团同志纷纷帮助曹小姐回忆,有的说,车进法国就没看见她的包,是不是丢在途经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餐馆了?

大家认为有道理。来巴黎途中,我们在阿姆斯特丹一家中文名叫“某某酒楼”的中餐馆用餐。酒店里弥漫着一股阴气,墙上贴着中文标语:“防止扒手。”直到回国后,我坚持认为,曹小姐的包是在这家酒楼被窃的。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12月27日是星期五,28、29日是双休日,30日下午我们就要乘坐国航班机回国。如果不能及时补办护照,我们就要滞留巴黎了。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去报警吧!”说来也巧,巴黎街头平时看不到警察,当你需要的时候,警车就开过来了。我们简要说明了情况,颇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巴黎巡警告诉我们,马上到附近的巴黎七区警察局登记并写出事件经过。我是第一次到一家外国警察局去报告一件与自己有关的案件,说实话,当时心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特担心再遇上新的麻烦,影响回国的行程。进入七区警察局,立马踏实下来。警察虽然不与我们讲英语,但从表情上看得出来,他们不仅非常友好,而且办事效率也很高,我们18人排成一队,每人填写一张表,签上名字,就完事了。

一幢米黄色小楼矗立在巴黎八区乔治五世大街上。小楼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楼前挂着一块书写工整的中文牌匾: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从警察局出来,我们直奔这里,那种感觉就仿佛一群走失的孩子回到了温暖的家。我们轻轻按动门铃,许久无人应答。这时我们才注意到门铃下面贴着一张法文告示,大意是圣诞节休假,使馆将在12月30日(星期一)对外办公。我们已经买好了12月30日下午回国的机票,如果不能在12月30日上午补办护照,麻烦可就大了。无奈,我再次拨通了光明日报驻巴黎记者何农先生的电话。护照丢失后,我曾给何先生打过一次电话。他说,一直在与大使馆联系,只是没人接听电话。电话挂断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失望笼罩在我们代表团每个人的心头。我有些不甘心,下意识地再次按动使馆的门铃,终于有希望了:门开处走出一位和蔼可亲的外交官。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位外交官是使馆的参赞卞建强。刚巧,何农先生也打来电话,卞参赞马上找到使馆签证官吴景良先生。吴先生在电话中表示,只要我们提供国内组团单位团中央的出国任务确认件、代表团成员名单和巴黎警察局的证明,使馆领事部可以特事特办,确保代表团按期回国。一席话,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大家连声说:“谢谢,谢谢!”

如果说巴黎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国际大都市,那么夜巴黎无疑是最浪漫、最迷人的。入夜,乘船在美丽的塞纳河上观赏两岸风光,五彩灯光辉映下的每一幢建筑都堪称艺术精品,清新的空气里飘来阵阵花香,真令人沉醉。可是,我们的心情怎么也轻松不起来。由于护照遗失,在巴黎的3天,我们被迫取消了凡尔赛王宫、新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等一些参观访问项目,包括大作家雨果在内的众多名人故居,我也只是就近参观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巴尔扎克故居。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我读过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多部文学名著。我知道,巴尔扎克早年开办印刷厂,破产后债台高筑,以致于拖累终身。故居讲解员告诉我们,为了逃债,巴尔扎克躲进这幢小楼,在这里度过他一生中最后的7年,并完成了包括96部文学作品的《人间喜剧》的修改和定稿工作。

12月30日上午9时,巴黎天刚蒙蒙亮,我们就来到中国大使馆领事部。门前早已排满了等待签证的人群。按规定,星期一领事部只办理签证业务,不办理补办护照事宜。9:30领事部一开门,吴景良先生就带领有关人员专门为我们加班。我们每个人分别填好一张表格,贴上照片,时间就快到11点了。领事部几位工作人员放弃午休,加紧赶制护照。18本护照全部做好,已是下午1点了,领事部的同志们还没有吃午饭。此情此景,我们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吴先生说:“你们抓紧去机场吧,时间完全来得及的。”

巴黎时间12月30日傍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400大型客机在戴高乐机场腾空而起。飞机已升上万米高空,代表团每个人仍惊魂未定,面对渐渐远去的巴黎,我们18颗年轻而火热的心迸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谢谢,卞参赞、吴签证官、何记者!谢谢,中国大使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