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学雷锋的“火种”

2003-02-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本报特约记者 傅永国 本报通讯员 徐青云 我有话说

冬去春来,享誉全国的“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离开工作岗位已两年多了。这一天,他应邀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学院与100多名博士生交流体会。一位博士生直言不讳地说:“你的行为很让人敬佩,但在今天还有多大价值?!”

孙茂芳回答:“我甘愿做一个学雷锋的‘火种’,走到哪里,就传播到哪里。请相信,学雷锋会在华夏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他的话赢得雷鸣般的掌声。3个小时的座谈,莘莘学子意犹未尽,他们主动提出加盟孙茂芳的“京城学雷锋网站”,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热情与爱心;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博士生把一枚校徽别在孙茂芳胸前,以表达他们的由衷敬意。

孙茂芳1964年一入伍,就抱定做“无名英雄”的念头。天不亮起床打扫卫生,为战友洗衣服,为驻地百姓挑水……做这些事他不曾留名。风风雨雨30多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孙茂芳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十分活跃,呼唤精神文明的人要大胆更新观念,敢为人先。为什么不能用自身形象为雷锋精神做宣传?为雷锋精神做宣传,就是为党做宣传。出于这种想法,孙茂芳做好事再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是打着旗子、亮着名字、挂着牌子去做,大大方方接受记者采访。为党的事业树碑,为解放军扬名,为新风正气呐喊,有什么不好?对此,他心里很坦然。

2000年初,孙茂芳从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位置上退下来时,不少人劝他,学了几十年雷锋,辛苦了半辈子,现在岁数大了,该歇歇脚了。可孙茂芳有自己的追求。他认为,自己这么多年坚持学雷锋,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和鼓励相比相差甚远;学雷锋的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个人退休只是退出工作岗位,没有退出为人民服务的行列,应该继续实现自己早已立下的学一辈子雷锋、做一辈子好事的誓言。于是,他自觉把退休作为一个新起点,在学雷锋的道路上与时间展开赛跑。退休二年多来,他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千百万工程”——百堂党课进社区,家访百名青少年,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成立百个学雷锋中队;每年在学校培养千名“小雷锋”,发放千张学雷锋联系卡;进行“学雷锋万里行”,每到一地,联系当地学雷锋单位和个人,做好事,做报告。作为火种,他不顾两鬓已斑,始终朝气蓬勃,走一路,红一路。

2002年5月2日凌晨,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睡梦中的孙茂芳,开门一看,一名陌生的青年正在流泪。他急忙把青年让进屋里。得知这位姓郑的青年曾在南京军区某部当兵,1998年武汉发生洪灾,已退伍回家的他又穿上没有军衔的军装回到部队参加抗洪抢险,还为灾区捐了500元钱。在抗洪抢险中落下腰肌劳损的毛病,当时没跟领导讲,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这次专程来北京治病,在火车上携带的3000元钱全部被偷,在西客站饿着肚子呆了一个晚上,危难之际想到京城活雷锋孙茂芳,便四处打听着找到这里。

听了这番话,孙茂芳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赶紧到洗手间给青年调好洗澡水,又拿出自己的新衣服、新袜子让他换上,老伴到厨房很快给他做好了饭。小伙子在孙茂芳家住了整整一个星期,老孙不仅掏钱为他看病、取药,还陪他逛北京城、在天安门广场照相,临走时又给他500元钱作为路费。回到家乡后,小郑写了一封十几页厚的感谢信寄到一家报社,报社编辑含泪读完全文,当即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为“名利”所累——孙茂芳对这句话作了新解,变成为“民利”所累。他每次做完好事,都要发出一张留有电话号码的“名片”(即“便民联系卡”)。联系一个“民”,就增添一份“累”。

去年冬天一日,孙茂芳家的电话铃响了,话筒中一个稚嫩诚挚的声音说:“我是北京市十五中雷锋班联系人,班里的同学盼望孙爷爷能带领我们搞一次学雷锋活动。”听到慕名求助者的要求,孙茂芳知道又要受累了,但心中十分轻松十分快慰,立刻就答应了。这是许多应邀赴会中的一次。他觉得,这样为“民利”所“累”是一种生命运动,一种精神传播,一种人生快乐。

据老师、家长反映,那些受过孙茂芳教育、带动的大多数孩子基本道德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文明礼貌代替着粗野举止,主动做家务代替着娇生惯养,关心他人代替着自我为中心。在孙茂芳周围,学雷锋“火种”,渐成燎原之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