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里的焦裕禄

读者眼中的张筑生——
2003-02-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韬 我有话说

编者按本报推出张筑生教授的事迹之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当今学术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知识界都需要张筑生这样不计名利的实干家、奉献者。本报从今天起,开辟“张筑生事迹牵动众人心”专栏,继续刊出社会各界对张筑生事迹的反应,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张筑生、学习张筑生。

2月17日深夜,记者已经休息。一位很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突然打来电话:“我和爱人刚刚走出北京站,在读报栏里看到你写的《张筑生》。我很激动!现在真的还有张筑生这样的人吗?”

这位朋友叫康健鹏,夫妇俩正在办理移民美国的手续。文章不算短,他们俩在夜风里互相依偎着读完全文。在美国读博士的康健鹏告诉记者:“西方高校的教材大都是由最有成就的学者编著,能够编出一本好教材,也是许多知名学者的追求。张筑生倾注大量心血,编出三种有影响的教材,就他的学术成果来说,应该算是很丰硕了,就像你在文章中所说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引导一批人在学术上少走弯路。另外,我不明白张筑生作为北大的教授,为什么还这么清贫?”

北京大学主管教学事务的副校长林建华向记者证实:从张筑生编著的教材以及他带队取得的数学奥赛成绩来看,他的教学成就在名师荟萃的北大也算是很优秀的了。林建华说:“北大历来就有重教的传统,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院士,都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张筑生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是校园里焦裕禄式的人物。他是北大的骄傲,我们要在教师队伍中弘扬张筑生这种倾情教育的精神。”

张筑生的同事、北大数学学院的张继平院长用一句话概括他眼中的张筑生:“在我们数学学院,张老师的教学、科研都不是最优秀的,但他的精神却是最感人的。——当然,他所取得的数学奥赛成就是超一流的,这一点无论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许多曾经接受过张筑生指导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同记者取得联系,表达他们对张老师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刘志鹏告诉记者:“看到《光明日报》报道张筑生教授的事迹,觉得很激动,也很感动。记得当年在清华附中集训的时候,张老师每天用一只手骑着自行车,坚持给我们上课,我们用的一摞摞笔记本和草稿纸,全都是他从家里背来的。那一幕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正是由于北大有这么优秀的老师,我才选择了北大。现在张老师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却长留我们心中。”

张筑生的夫人刘玲玲老师这两天心情复杂,本报的报道再次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刘老师一再感谢本报对她丈夫生前事迹的如实报道。张筑生的外甥鲍贤捷说:“大舅舅治学严谨,不计功名,对别人胜过对自己,确实是雷锋、焦裕禄式的人物。但他也太看淡了生死,所以不能得其天年。作为晚辈,既慕其高义,又痛其早夭!”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