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一体化道路

坚持“三个代表” 振兴基础科学
2003-02-28 来源:光明日报 中山大学生物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我有话说

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山大学教学和科研开始逐渐分离,以科研为主的教师逐渐减少本科教学任务,以教学为主的教师由于缺少科研资源,科研任务不足。在教师职称、福利等方面科研权重远远大于教学的权重,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成为普遍现象。高水平的教师纷纷把主要精力转为指导研究生和放在科研,导致教授上本科生课程的比例逐年下降。教研室实际教学功能在逐渐削弱。

同时,仪器设备落后,更新率不高,大多不能用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和水平跟不上国际发展的前沿,进而导致研究水平不高,论文不能在有影响的杂志发表,不能引起同行的关注,发表论文越来越困难,科研成果不突出。教学仪器落后也使学生接触不到新的仪器设备,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由于实验内容的老化和生命科学快速的发展,不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和环境。

创建新的本科教学综合体系

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生命科学院通过开展“基地班”的建设,进行教学管理体制平台、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形成教师人人参与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生命科学人才的本科教学体系。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较齐全。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3个学科门类(理学、医学和农学)、4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点和16个硕士点。同时生命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78人,大部分是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国外获得博士学位10多人。我们以每个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主,打破学院内各单位的限制,在全院范围内重新组建基础课教学队伍。学科带头人将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发展,为新的本科基础课程的设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构建新的教学技术平台

我们强化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全面进行了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其目标是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开阔视野,突出个性、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教学的技术性内容较多,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验室建设等工作。我们紧扣21世纪生物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完成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技术平台的总体建设。

从2000级起,仅保留10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取消限选课,增加选修课达到60多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我们在课时的分配上,减少经典、传统的部分,加强生理生化、基因、功能等内容,突出分子、细胞水平的内容。

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将实验教学分成了三个层次模块:一是基础类的实验,面向一、二年级的学生,由功能化的基础教学实验室承担全部的教学任务。二是专业综合类的实验。三是安排学生提前进入各专业实验室,作为一门课程在科研实验室、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实施开放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性的实验内容的教学,进一步过渡到毕业论文阶段。

我们还进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首先是开放实验室,其次是把开放实验的主动权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维选做部分实验,或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开放了,同时也开放试剂、开放设备和开放实验过程,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2-4人的实验小组,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自己准备材料和配制试剂、自己动手完成实验以及自己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和自己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学院还建立起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这一平台上,我们能够对教学艺术、教学效益、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沟通情况,推广好的典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