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群众需求放心上

代表委员三人谈
2003-03-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王兴东委员


特邀嘉宾:王兴东委员(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一级编剧)
朱庆生委员(卫生部副部长)
李宝库委员(民政部副部长、中国老龄协会会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倪迅

主持人语:今年的“两会”是十六大召开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记者在代表、委员驻地看到了一大批新面孔。全国政协十届的新委员和老委员一样,参政议政的热情饱满高涨,在委员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是“爱民”、“为民”、“民情”、“民意”,他们深深关注老百姓的冷暖苦乐和精神需求,这也是今天邀请的三位嘉宾共同的话题。

王兴东:什么样的作品能打动人心

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夏衍同志曾经说过:“拿起笔来写电影的时候,要想到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搞电影要想着人民,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我经常到电影院和观众一起看电影,了解群众的喜好,体会他们的情感。文艺工作者只有心中装着大众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精神产品。这也就是经常说的文艺为大众服务。

记得我拍电影《孔繁森》时,目睹藏民对孔繁森的敬爱之情,我一次次被激动、被震撼。一个人只要为人民做好事,人民就会拥戴他、认同他。观众的话我至今都记得:“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大家心中在企盼和呼唤身边的孔繁森。”

我拍《法官妈妈》时,在法院体验生活四年。在少年庭,从法官妈妈的原型身上感受到法官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千方百计挽救迷失人生之路的青少年。好人、好干部好比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我们文艺工作者好比掘金人。

今天学习雷锋有40年了,想起我拍《离开雷锋的日子》受到那么多观众的喜爱。人们为什么缅怀雷锋、认同雷锋、呼唤雷锋?因为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经济要发展,道德不能萎缩;生活要富裕,为人民服务不能淡化。文艺作品公示力强,影响大,能沟通人的心灵。只有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创作出受群众欢迎的好作品。

朱庆生:患者的病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医务工作者是直接同老百姓打交道的。干我们这行的同志都知道,为人民服务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时刻装在心里,更要踏踏实实地去干。比如医药费用负担较重,农民看不起病,就是我们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下决心改变和纠正不合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理念,变“以病为中心”为“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身上的病,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我们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中国医疗卫生方面最大的难题是广大农村如何改变缺医少药的状况,广大农民如何提高健康水平。近年来,我们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解决难题的出路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医疗现状。我们深入农村和农民中去调研、去探索,在实践中找到办法。记得我带队去陕北老区时,在安塞县沿河湾侯沟门村,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和村卫生室解决农民看病难就有一种很好的方式,深受欢迎。全村178家农户,649人,以村办镇管的形式搞合作医疗,94%的村民参加。每个村民只需交10元钱,镇财政再给每人补贴2元,看病就可以减免四项收费,大病按10%报销。当地农民说:“我们看病不发愁了。”尽管这种作法还有待完善,但能够因地制宜,办好合作医疗,就可以一步一步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造福广大农民。

李宝库: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自古至今,老人安乐与否,历来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讲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老人都能安度晚年。现在社会上还有歧视老年人的现象,虐待、残害老年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缺乏力度。所以,我呼吁:大家都来关心老人。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要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老人不是包袱,是财富。敬老、爱老、助老是一种高尚品德,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我国有1.32亿老人,绝大多数在农村,而在农村的3000万贫困人口中,老人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生活状况实在令人不安。这几年,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开展对贫困老年人状况和老年基本情况调查,制定了多方面的优待政策,并协调有关部门狠抓落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像山东省在全省税费改革中做出减免老年人税费的决定;湖北省做出对农村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各项公益事业中免除筹劳的优待规定。南京、昆山等地还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推进老有所医工作。全国农村已有6000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资金216亿元,有108万农民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国老龄办今年将引导各地的老年基金会,加大救助贫困老年人的力度。

关爱老年人还要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有智慧、有经验,尤其是老知识分子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全国退下来的老知识分子有近500万,70岁以下,有高、中级职称,身体好,愿意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的占70%。关心老年人事业,就要关心他们的愿望与需要。(人物素描:郭红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