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

贯彻十六大精神 促进文化繁荣
2003-03-05 来源:光明日报 杜学文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光辉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就文化生产力进行过专门的集中论述,但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批判中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谈到,“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可以把“普遍存在”、“普遍运动”本身“看成是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在这里,“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的“普遍存在”和“普遍运动”指的是“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现象,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同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提出了“精神生产”这一概念,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全部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精神生产是第二性和被决定的。但是精神生产还有其相对独立性和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为我们重视和研究文化生产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事实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面前,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求,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了对文化的要求。就劳动者而言,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劳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等都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劳动对象的改变,从其实质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问题。我们谈文化,主要就是要研究文化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化形态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生产力发展与变化的方向。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既有其独立性,又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文化观念对社会生产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根本的决定作用。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直接介入具体的社会生产。但在这种“劳动”之上,却间接地体现出文化的作用。比如农民用什么来种地,种什么地就受制于“观念”的制约。由于“劳动观念”的不同,决定了劳动者发展程度的不同。自给自足式的劳动把满足自我需要作为最终目标,发展就变得可有可无。而从实现市场价值出发,就要追求市场交换的实现和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使发展成为最终目标。这种“劳动观念”的区别对生产的发展和推动作用显然是不同的。就文化观念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来说,除了这种与劳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的“文化观念”外,还有更为抽象的“观念”存在。这些“文化观念”与具体的劳动生产保持了更为“遥远”的距离,甚至被人们认为是“纯粹的文化”,但实际上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从而间接地,但是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比较典型的例子即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论争。正是由于在上世纪之初实现了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换,才使我们有了与现代科学技术对话的可能,培养了我们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由于语言表达从传统的凭感觉、意象出发向追求准确、科学的转变,由于白话文承认了引车卖浆者的文化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才使现代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其次,由于社会生产中先进文化因素的介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非常重视和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实生活中,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发的革命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由于文化附加值的存在提高了劳动产品在市场实现其价值的可能性,提高了商品的经济含量,从而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这一事实却仍然有许多人没有认识到。也就是说,具有相同使用价值和技术质量的商品,其经济含量不仅可能由于使用价值的改变和技术质量的不同而提高,而且由于其附加的文化含量的不同而提高。越是有高品质文化附加值的商品,就越可能拥有较高的经济含量,其实现的经济价值就越大。在更多的情况下,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符号”。是否拥有文化符号,拥有什么品格的文化符号,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生产的问题,或者说经济的问题。

再次,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文化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还非常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其经济意义和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因文化产业而形成的发展活力越来越明显。在许多情况下,文化的发展不仅自身创造了雄厚的经济效益,而且成为带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原动力。如遭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的韩国认定文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甚至认为21世纪是用文化建设新时代的世纪。基于这样的战略思考,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来带动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公认的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实现了经济的再崛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文化对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发展力,为提升综合国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