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十春秋著华章 与时俱进创一流

2003-03-06 来源:光明日报 宋嗣军 梅友松 熊荣伍 我有话说

党委书记万长青


湖北黄石,华夏古国的青铜之乡、长江之滨的开放城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湖北师范学院就诞生在这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

2003年是湖北师范学院“而立”之年。三十年来,学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使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栉风沐雨育桃李,三十春秋著华章。湖北师范学院紧跟教育现代化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向着新的目标冲刺。

继往开来:共绘蓝图再跨越

湖北师范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73年4月的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学校依托教育部所属、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华中师范大学而创办,办学起点高,1977年秋季便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黄石师范学院,获得“文革”后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以全日制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继续教育;以师范专业为主,又设置一定数量的非师范专业;在突出服务基础教育的同时,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格局,成为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在振兴湖北基础教育事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

通过几代湖师人的共同努力,学校由创建初期仅有2个专业、20多名教职工、70多名学生的大学分校,发展到今天已有14个教学系(部)、24个本科专业、7000余名在校全日制学生的省属重点本科高师院校。建校3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输送了4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从辽阔的北域平原到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从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到四季如春的南海之滨,从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的赛场到边远山乡学校的课堂,从发布最新科研成果的讲坛到运筹帷幄的管理岗位,处处留下了湖师学子闪光的身影。

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站在新世纪起跑线上的湖北师范学院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对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将学校类型定位为以教学为主,具有学科优势和较高科研水平的高师院校;将学科门类定位为以文、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校;将办学水平定位为在全国同等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省属师范大学。

围绕发展目标,湖北师范学院着力实施“人才兴校、素质教育、开放办学、依法治校”四大战略,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实现“三大步”跨越:第一步,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将湖北师院办得更具实力;第二步,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向湖北师范大学的转变;第三步,把学校建成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省属师范大学。蓝图已绘就,任重而道远,湖北师范学院必将迎来发展史中最美的春潮。

求贤引凤:人才辈出显活力

湖北师院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兴校”战略,根据学校定位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了长远和近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对外引进和对内培养并重的工作方针,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出台了关于引进“两高一低”(高学历、高职称、年龄低)人才的政策,设立专项津贴吸引人才,提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学校规定,凡国家统招分配的博士、硕士以及调入本校工作的高职称教师,一次性发给安家费,享受优惠住房条件,安装电话,配置电脑,拨给科研启动费,安排家属子女就业,并发给其他特殊津贴。近几年来,学校每年投入百万元,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学位和出国深造。

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办学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措施稳定和提高教师队伍,做到以事业吸引人。学样在各学科组建学术梯队,对不同人才区别对待,为他们铺设不同的发展通道,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向更高层次努力。并实行定期考核,使其在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中及时得到晋升。同时鼓励冒头,对杰出人才委以重任,让他们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机制激活人。学校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教师公开竞争,优胜劣汰,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职务评审体系,在分配上设立骨干教师津贴,实行工资奖励升级制度,鼓励上进,效率优先。制定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工资待遇挂钩,用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通过设立教授岗位,评选优秀教学成果奖,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以及实行各种奖励措施,从管理制度上体现教师优先的原则。积极为教师创设思想活跃、环境宽松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教师优先使用图书资料和计算机网络,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为教师设立出版基金和重点学科基金,对成果显著者给予奖励。为教师创造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切实把好“五关”:一是把好师资队伍的数量关;二是把好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关;三是把好高职称教师上讲台关;四是把好教师教学考核关;五是把好师德建设关。

实施了一系列对优秀教师的倾斜政策和规范化管理措施,湖北师院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目前,全校专任教师378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159人,高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教师中已毕业的博士22人,在读博士39人;已毕业硕士103人,在读硕士48人,高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龄低的两高一低教师队伍基本形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7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奖得者7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级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湖北师院拥有一批在省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譬如,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冯广艺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汉语修辞学,先后出版了《变异修辞学》、《超常搭配》、《文学语言学》、《艺术语言六十法》、《汉语语境学概论》、《语境适应论》、《语言素质概论》、《汉语修辞论》、《汉语比喻研究史》等专著,在海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著作多部。

应用数学学科带头人陈伯山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微分方程与控制理论研究方向上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主持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4项省重点项目,在《数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光学学科带头人李宏教授,主要从事光纤化学研究,主持或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

以上这些教师,仅仅是湖北师院学科带头人群体中的几位代表。在这批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学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正在成长壮大。

“十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抓紧师资梯队建设,继续做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

深化改革:教学科研上台阶

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要真正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首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湖北师院多次组织教职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联系学校办学实际,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观、教学观上的“四大转变”,即转变狭窄的专业对口观,树立全面的适应观(一专多能,全面适应);转变知识质量观,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观;转变教师中心意识,树立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观;转变用单一模式培养人才的观念,树立鼓励学生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努力的发展观。

湖北师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将教学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予以高度重视。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质量、支持教学和服务教学上,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制度、院系领导联系教学点制度及听课制度,完善院系领导教学管理目标责任制,把教学管理实绩作为对院系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全校上下形成共识,从八个方面确保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一是领导服务教学。二是干部人事工作服务教学。三是财务服务教学。四是科研服务教学。五是后勤服务教学。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教学。七是对外交流和宣传活动服务教学。八是稳定工作服务教学。

“九五”期间,学校完成了学年制向学分制的全面过渡,完善了主辅修制和试读制。从1998年开始,学校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实行一主一辅两翼三跨的专业教育模式,即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也修读辅修专业;学好计算机和外语两门课程;至少跨系选修三门课程。

近年来,湖北师院在连年扩招的情况下,正确处理扩招与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全力以赴抓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学校近3年的毕业生中,普通话测试二级乙等达到99.5%,计算机水平测试一级达到91%,公共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1%,主要基础课成绩合格率为90.3%,理科学生实验熟练和基本熟练率为86.6%,实习生综合能力优秀率达96%以上,毕业论文优良率为80%以上,文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公开发表论文597篇。2002年5月学校接受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1998年至2000年,报考该校第一志愿录取率,文科为100%,理科为95%,毕业分配一次就业率达96%。2001年,学校录取第一志愿文、理科均为100%,毕业生分配一次就业率达98%,学校呈现出招生、就业两旺的可喜局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抓教学质量所取得的成果。

学校抓紧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确立课程合理的比例关系。在教材改革方面,各学科精选出来的教材,力求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学校还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深化教学中的双语改革,强调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提倡双语教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实践式、自学式教学,提倡运用校园网、电子图书室和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学校加强了教学硬件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现建有12770平方米、藏书66万多册的图书馆及文献光盘检索系统、电子阅览室、声像资料室,还建有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有各类实验室53个,其中多媒体视听型语音实验室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并建有微格教学系统、CAI课件制作室、电脑绘画及非线性编辑和动画制作室等。

学校始终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九五”期间,先后召开了三次科技工作会议。在科研立项、项目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了最低科研工作量标准、超工作量奖励制度及科研成果鉴定、专利管理、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学科建设等管理办法。学校力破科研封闭状态,鼓励应用和开发项目的研究,已与鄂东南地区的各县市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学校先后成立了语言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等一批专门研究机构,取得了丰硕成果。1998年至2002年6月,全校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525个,共出版专著116部,发表论文2641篇,其中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53篇,被SCI、EI等检索的论文71篇,完成鉴定成果3项,获省级以上奖励成果9项。

从1986年开始,湖北师院与湖北大学在10多个专业方向上,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8人,获硕士学位率100%。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硕士生导师队伍,现有18名教师被湖北大学聘为硕士生指导教师。学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硕士毕业生中,有30人考取了博士生,就业的硕士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绩。

目前学校共有分析化学、概率论、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电磁学、无机化学、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8门省级优质课程,有数学分析、有机化学、动物学、田径等12门院级优质课程。已建成语言学、应用数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8个院级重点学科(语言学、应用数学、文学批评、分析化学、光学、计算机应用、无机化学、政治经济学)以及6个重点扶植学科。2001年,两个省级重点学科通过了省级合格评估并显现出较强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譬如,语言学学科在变异修辞学、文学语言学、语境学、方言研究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应用数学学科在微分方程、控制论、概论和应用泛函等4个方向上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该学科与计算机应用紧密结合,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光学学科在量子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纤光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全国省属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分析化学学科在生物电分析化学、试剂合成、超分子化学与识别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目前,湖北师院正在制定并实施新的教学计划,有计划地修订各类课程教学大纲,不断完善和推进主干课程达标和优质课程建设,力争“十五”期间省级优质课程达到10门,院级优质课程达到60至70门。到2010年,建成优质课程100门,其中省级优质课程20门,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图书室、教研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使教学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优化环境,精神文明结硕果

走进湖北师院大门,由院长冯广艺题写的“诚毅勤敏”四字校训赫然入目。党委书记万长青诠释为:诚,即诚实诚恳,光明磊落,处事公道,待人谦和;毅,即刚强坚毅,目标明确,义无反顾,坚定执着;勤,即勤奋向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精心耕作;敏,即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意识超前,创新开拓。它集中体现了湖北师院着力塑造的“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校园精神。

学校党委一贯倡导兴学习之风,兴实干之风,讲团结、树正气,引导各级干部和师生员工勤于实习,勤于思考,在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中,坚持隔周四下午以总支和班级为单位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党委中心组成员每月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学习有主题、有资料、有记录、有心得,切实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学习和研讨,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认清了形势和任务,增强了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了拼搏奋斗的热情和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学院领导始终坚持真抓实干,几乎没有寒暑假和节假日,一心扑在工作上。教职工敬业爱岗,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努力搞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院近两年来,一大批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师生之间、干群之间、教工之间汇成一股团结的巨流。

学校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引导师生员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验纲要》过程中,结合实际,着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学院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学院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学校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