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济源市经济快速发展

2003-03-07 来源:光明日报 肖林文 石天 我有话说

济源市市容市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预测,河南省济源市将成为我国内陆的经济热点地区。时至今日,济源发展情况如何?为此,笔者实地走访了济源市。

亮点之一:快速发展的综合经济实力

济源市的发展经过了几个快速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一个高速期,九十年代中期经过短暂的调整,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及本世纪初,特别是最近两年,济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逐年递增,在河南省名列前茅。1998年至2002年,济源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完成46.5亿元、53.5亿元、59亿元、67.8亿元、80.2亿元,增幅分别为6.9%、8.6%、9.5%、12.3%、14.3%,呈逐年递升态势。2002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08亿元,增长29.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9亿元,增长3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7亿元,增长7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8亿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14元,增长1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94元,增长6.2%;人口自然增长率4.04‰,城市登记失业率3.2%。在全省主要统计指标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4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居全省第二,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和全市出口总值增幅居全省第三。

亮点之二:全面拓展的工业化进程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济源市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9%,大中型企业入库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2%。

两项数字足以证明济源工业在经济社会构成和财税收入中的位置。

济源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工业经济一直处于强劲的发展势头。五十年代,济源的“五小工业”就已闻名全国。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建材、冶金、化工、能源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在国家体制转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形势下,济源市依靠自已的工业实力挺立潮头,而且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还新上了一批项目,扩张了一批项目,技改了一批项目,储备了一批项目。这些项目更加巩固了济源经济,拓展了济源经济发展的空间。

河南济源钢铁公司五年时间实现了从小炼铁炼钢到装备精良的大型企业集团的高速发展。进入“全国钢铁企业五十强”、“河南省重点企业五十强”行列,成为河南省第二大钢铁企业。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黄金、白银、电解铅和矿灯生产企业之一。“九五”期间,先后投资3.5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扩改,黄金、白银、电解铅、氧化铅的生产能力和质量大幅攀升,年产白银达到300吨,黄金10万两,电解铅15万吨,矿灯100万盏。在技术扩改过程中,河南豫光金铅集团研制开发了国际上先进的非定态制酸技术和烟化提锌技术,两项技术年新增产值近1亿元。规模扩张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成为全国和亚洲的知名企业,其白银和电解铅锭两大产品,还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称号,在英国伦敦贵金属交易所挂牌交易,产品热销国际市场。

五年间,济源崛起了河南豫源热电集团、豫港焦化集团、巨康陶瓷集团、锦捷化工集团、太行水泥集团等一批富有勃勃生机的企业集团,成为济源的有生经济力量。

近几年来,济源的工业体系在改革中发生了结构上的根本变化,企业改制使股份制经济日趋活跃,在济源的工业经济中占踞着重要位置,一批曾经亏损、停产,面临停产、倒闭的企业在改制中焕发了生机和活力。2002年,全市改制后的股份企业全部实现扭亏增盈,企业利税增长达32%,是济源工业经济增长最迅速的活力点。与此同时,国家投资项目及其他外来投资项目也正成为济源经济发展的又一生力军。

如今,济源工业又开始了新一轮发展浪潮。济源市把2003年确定为工业项目实施年,沁北电厂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二期4×60万千瓦机组项目立项工作已经开始;西霞院水库已开工建设,投资8000万美元的30万吨合成氨、33万吨尿素项目将完成立项和可研批复;济源钢铁公司100万吨钢技改项目,投资7亿多元的豫光集团10万吨电解锌项目,投资1.8亿元的锦捷8万吨树脂技改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正兴玉米项目,特钢限动芯棒项目,投资3.6亿元的豫港焦化100万吨焦化技扩改项目,奔月集团六机窑超薄玻璃技改项目等十八个大中型项目总投资达24.95亿元,这些项目3年内建成后,将新增工业增加值100亿元,新增利税10亿元,使济源插上新的腾飞翅膀。

亮点之三: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建设

“九五”以来,济源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构建现代化城市格局,使城市面积由原来的26平方公里拓展到了5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中等城市框架。在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的同时,济源市还注重搞好城市的绿化、亮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逐步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近12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从建市初的11%提高到35.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平方米。投资6500万元,占地300余亩的世纪广场成了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投资1.5亿元的“济源篮球城”正在加紧建设。投资3.3亿元的城市煤气工程、第二水厂、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场等已全部建成,一大批支撑城市化进程的二、三产业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

漫步济源市区,你会发现,无论是人流穿梭的商业街、昼夜繁忙的施工工地,还是绿树掩映的公园、芳草萋萋的绿地,无不体现着这个新兴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篮球城市”等诸多荣誉,再次给这座新兴城市增色添彩。2002年济源市委、市政府又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水保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景区建设示范点的号召,极大地推动了济源市建设发展步伐。

“要想富,先修路”。在公路建设方面,济源市先后投资12亿元,新建公路125条650余公里,使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500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两纵两横”干线公路为骨干,以工业区、旅游区、乡镇地方道路为基础,向外四面辐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快捷通畅的等级公路网络。全市公路连续6届12年荣获河南省“好路杯”竞赛“金杯奖”荣誉称号。特别是去年,投资1亿元建成的总长30余公里的环城公路,以标准高、绿化亮化别具一格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亮点之四:扎实为民的公仆意识

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大而退缩。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深怀爱民之情,深思富民之策,深虑富民之利,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工作着手,为群众做了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王屋、邵原等五个山区乡镇的中小学生一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每年近200万元,由财政统一支付,受益学生3万余人;城市60岁以上的老人乘公交车、进公园全部免费;节假日、星期天,市委、市政府大院对群众开放。从2002年7月起,由市财政斥资数百万元,用3—5年时间,对全市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及其后备干部进行大专学历教育。

最让群众感动的是王屋山供水工程。王屋山区十年九旱,水源缺乏,群众吃水要到三五里外去挑,多则要到十多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拉。解放后,历届党委、政府先后修建了一大批饮水工程,但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到2000年,全市仍有8万人饮水困难,占全市总人口的12.5%。

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济源市多方筹资2300万元,于2000年开工,2002年“五一”前建成了王屋山供水工程一期工程,该工程铺设管道1500公里,翻越110个山头,穿越37个隧洞,跨越71条沟,解决了5.5万人、6万头牲畜长年饮水困难的历史。目前,投资1700万元的布袋沟供水工程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五一”前即可通水,又可解决3万人的饮水困难。

一件件、一桩桩爱民、利民、富民之举措,赢得了全市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今年春节前,市委、市政府老干部咨询组全体人员专门致信市委、市政府,称这几年是济源历史上班子团结、政通人和的最佳时期,是济源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人气最旺的时期,是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老同志最满意的时期。

年初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农民郑重承诺,将做好八件实事:(一)农村教育。继续免去山区小学生杂费,同时,免去全市农村贫困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书费,三年内全市普及高中教育。(二)农村用水。加快布袋沟供水工程及山区分散饮水工程建设,今明两年全市乡镇所在地全部用上自来水,平原农村三年内全部普及自来水。(三)乡村道路。今年9月底前凡乡村道路铺好路基的,由市里出资全部铺上柏油。今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要通沙石路。(四)农村医疗。从今年起率先在全市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即大病统筹制度。重点对农民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进行补助,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五)迁村并村。计划用3年时间,把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村或农户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今年各乡镇都要先搞2—4个试点。(六)劳务输出。进一步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力度,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劳动、外贸部门都必须与市政府签订劳务输出目标,拿出具体计划,以确保农民外出务工有显著成效,同时继续加大海外劳务输出的力度。(七)有线电视。新增50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安排通讯部门解决山区新增电话问题。(八)农村居住环境。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卫生乡镇、卫生村活动,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亮点之五: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济源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自身的优势和机遇,提出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237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城镇化率达到60%,提前10年全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人民生活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截止2001年底,全国统一制定的16项初级小康标准济源已基本达到,有些指标还超过了初级小康标准。总体上济源的初级小康实现程度为99.4%,比全国平均高了3个百分点,比河南省平均高了8个百分点。从2002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济源绝大多数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已为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继国家重点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之后,沁北电厂、西霞院水库、河口村水库以及太澳高速公路济源至洛阳段、济焦新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工程、小浪底北岸灌区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将相继在济源及周边开工建设。这些大项目的投资拉动以及新形成的生产能力将会极大地促进济源经济的发展,加速济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