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代表委员三人谈
2003-03-08 来源:光明日报 特邀嘉宾:张 平代表(安徽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代表(湖北省武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有关方面的测算显示,1997年—2001年,内需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度贡献率分别为58%、74%、94%、89%和103%。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这几年,面对来自国内外的重重挑战和困难,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转为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在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的建议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仍然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张平:先吃螃蟹,早得实惠

朱总理在报告中讲到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点安徽的体会尤其深刻。从小岗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开始,一直到中央决定在安徽试行税费改革,我们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既开了风气之先,又较早得到实惠。

五年来,安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多重自然灾害,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267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569亿元,年均增长8.5%。

过去五年间,我们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60亿元,去年一年就突破1000亿元,达到1133亿元。安徽是个内陆省份,我们发挥优势,五年间争取到国债项目493个,国债资金236.5亿元,加上各项配套资金,国债项目总投资达774.3亿元,绝大多数国债项目在去年底建成或基本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

安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虽然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14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低。为达到并超越全国平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今后五年间,安徽要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势,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大力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如果能把这个速度一直保持到2007年,我们安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超过1000美元。

李宪生:从扩大消费着力

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把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作为一条重要经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的正确抉择。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的重重困难,正是坚持扩大内需,我国才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对武汉市的发展来说,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过去五年,我们深入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投资,促进消费,保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912.3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493亿元,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85.4亿元增加到196.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5.5%。这五年,我们累计投资2391亿元,是建国以来投资的总和。特别是通过争取国债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我们完成了397公里长江、汉江整险加固工程,武汉从此摆脱了洪水的困扰。五年来,国债资金的强力注入,有力地推动了武汉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扭转了“九五”后期投资下滑的态势。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并把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摆到了首要位置。我们武汉市也把扩大消费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围绕“三改一加强”保证消费需求的增长:改善居民收入预期,通过强市富民、每年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等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变价格预期,改进消费环境,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并加强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近年来消费结构的升级,我们将着力发挥武汉市教育、汽车产业的资源优势以及中国光谷的效应,不断培育消费热点。努力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吴炜:关键是增加人民收入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对于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我们鸡西的实际来看,要有效启动消费,切实扩大内需,关键是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发挥区域内生态环境较好,适合绿色食品开发的优势,加快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产业和以养牛为重点的畜牧业,建设全国绿色食品主产区;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从事非农产业,拓宽致富门路。在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方面,要加快工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鸡西界江、界湖、湿地、冰雪等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游和跨国游,增加就业岗位。对城乡低收入群体,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一帮一”扶贫解困活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社区服务业,促进跨地区劳务协作,扩大就业渠道。(人物素描:郭红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