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研新突破从何而来

2003-03-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曹继军 我有话说

在2月28日颁发的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复旦大学一举夺得3个二等奖!

这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成绩: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共有24个项目获奖,复旦大学的获奖数占了八分之一。

这也是一个并不意外的成绩:近几年,复旦大学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六大战略:科研创新添动力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学科的中坚力量就是科研成果。

1999年,复旦以“985”计划和“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出了重在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的“三年行动计划”,大见成效。在教育部最新评定的全国重点学科中,复旦大学有40个重点学科榜上有名(如果算上3级学科是45个),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

进入“十五”计划之后,学校明确提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科研成果显著增多,科研经费明显增长,特别是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提出了科技工作六大战略:即面向国际科学发展前沿,面向国家和上海经济建设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防和国家安全;重视人才高地建设,投入重大科研基地的建设,构筑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王校长告诉记者:围绕学校的总体思路,学校制订政策的原则是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利于科研;资源的分配也向有利于事业倾斜。学校推进体制创新,鼓励开放流动的、机制灵活的、以项目为抓手的“科研特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挂帅的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成效。

复旦还致力于打造将帅之才,以此为目标的“青年科研基金计划”,资助中青年科研人员启动创新型科研项目;“世纪之星计划”激励青年教师奋发成才,“特聘教师计划”吸引了海内外才俊。

两校合并:学科交叉显优势

2000年4月,上海医科大学并入复旦大学。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拓展科研新领域,成为新复旦科研工作的鲜明特色。据了解,现在的复旦大学,有11个交叉学科反映着世界最前沿的科研。

该校科技处陈晓漫处长介绍说:科技事业的日益发展,越来越需要各学科间的互相组合、交叉和碰撞,许多新兴学科与科研成果的产生就是这一过程的产物。为适应这一科技发展趋势,学校以“科技沙龙”为抓手,积极开展和推进学科交叉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组项工作,先后成立了“农业生物技术”、“脑科学”和“先进材料与技术”等7个“科技沙龙”,它们均涉及世界科技的关键问题,为“973”项目以及科技部攀登项目。2001年上半年,学校启动Med-X基金,促进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首批资助项目共23项,充分反映出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人才的联合。其中汇集了多名国家杰出青年、长江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年多来,Med-X基金课题组获得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

抓住并校机遇,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复旦大学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2001年,全国新增“973”项目18项,复旦以3项位居全国第一;在“863”项目中,复旦共有24项立项,其中技术和现代农业领域18项,为全国高校同一领域之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旦共获得面上项目资助114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疾病防治研究项目,全国共有44项获得资助,复旦囊括了上海的全部6项。

十年一剑:耐得寂寞铸大器

多少年来,复旦追求着社会最前沿的创造,取得了许多国际国内领先的独创性成果。

创造的成果充溢着光荣,而创造的过程却浸润着艰辛。我们可以看一下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三个项目的研究时间表:陈天平教授的“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份分析”,历时12年;陆教授的“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制备”,历时10年;马兰教授的“阿片类物质介导的神经信号转导的调控和耐受成瘾机理研究”,历时也已7年。

十年一剑,甘苦自知。但是,取得骄人业绩的教授们言语中却波澜不惊。陈天平教授说: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而放弃;陆教授说:从来没有想到会获得这么高的奖,就这样一步一步做下来;马兰教授说:干事业要有一个高的目标,要有自己的追求。

这就是复旦人,看重立大志、做大事的复旦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