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接力棒”与“科技会师”

2003-03-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散步间、餐桌前、灯光下,时常见来自壮乡的“祖孙三代”在一起,话语时高时低,神态有张有弛。记者想探听个仔细,广西团的知情者幽默地介绍:“壮乡师生三代,正在攀登高峰。”

62岁的“师爷”甘幼(王加平),慈眉善目,虽居自治区人大副主任的“高位”,身上仍富有“教书匠”温文尔雅的气质。他看着桌上的一份“关于科技孵化器立法问题”的议案,正在反复斟酌、构思,勾画出要点,询问疑点。在一旁的“徒弟”黄焕升,风华正茂的“徒孙”邓文,循着“师爷”的思路凝神思索,从神态中看出,他们奔腾的思维正在碰撞、交锋,不时传来议论声。

看准火候,记者凑到甘幼(王加平)的身边。谈起黄焕升,他脸上露出欣赏与慈爱的神态:“这孩子,是我的得意弟子,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进入广西大学物理系读书。当时我担任班主任,发现是棵好苗子,朴实、勤奋、诚恳、踏实。果然不出所料,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便成为南宁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老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航人。他作为访问教授到过丹麦和美国,知识渊博,在学识、智慧、人品上给了我极大熏陶。我每前进一步,都渗透着老师的心血。接过甘老师的‘接力棒’,我任教时又成为邓文的班主任。邓文来自偏远农村,身上流溢着青春的激情和执著的劲儿,大学毕业后,一口气读完硕士、博士,并到意大利做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现在是广西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

同为壮族人,同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从“祖孙三代”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火热的报国情怀。甘幼(王加平)说:“由于师生‘血缘’关系,在南宁时,我们时常碰面。三个人虽在不同的岗位,但对高新技术产业有共同的兴趣,经常从不同的视角,互相交流信息,优势互补。黄焕升的成熟与稳健、邓文的创新激情,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今年1月份,三代师生同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广西、在壮乡传为佳话。他们感到肩负的沉甸甸的历史责任,相聚时,很少闲聊、游玩,思维聚焦于“富民兴桂”上,寻觅广西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出路。他们风尘仆仆走访,扎扎实实考察,从科研成果的转化到“孵化器”的运用,从构筑适应加入WTO的法制平台到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拓展,翻阅资料,了解基层的需求,反复斟酌议案,修改了一遍又一遍。

这次师徒会师京城,被称之为“高科技会师”,共同的议案是关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甘幼(王加平)说:“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460多家,数量居世界第二,但由于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中小企业是由政策层面逐步推开,造成了约束机制薄弱,急需通过立法来改变。”

接过老师的话茬,黄焕升进一步说:“要确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法律地位,调整各个环节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给予优惠政策,加强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资源管理。”邓文提出,建议设立国家创新基金西部地区专项,推动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代师生的智慧与心血,凝聚着两个沉甸甸的议案:《加快科学技术孵化器立法》、《设立国家创新基金西部专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