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乘风破浪正当时

2003-03-12 来源:光明日报 张仁焱 胡边 我有话说

创建于1931年的湖北大学,具有72年建校历史和60余年本科教育、25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及9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办学经历。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学位点,拥有1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等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共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农学、军事学以外的10大学科门类。近10多年来,经过湖北省政府的重点建设,湖北大学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明显,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所拥有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在很大意义上说,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该高校的办学水平。大力抓好学科建设,重要的是要从高校自身的实际出发,确定学科发展思路,办出特色和水平。近年来,湖北大学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科教兴鄂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挂钩

地处华中腹地,承东启西的湖北,是人口众多的经济大省。进入新世纪,湖北省正在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在为实现向经济强省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不言而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上述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而湖北地处中部,人才流动性强,目前中央在鄂高校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留在湖北工作的相当有限。这种前提下,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准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为历史赋予湖北大学的新任务。

作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大学一直坚持面向湖北、武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原则,学科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大都密切联系湖北实际,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学校大都有与之对口的学科专业。如该校重点建设的以聚合物乳液、无机功能薄膜及大功率压电陶瓷材料等研究为特色的材料学学科,在微分几何、代数学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色的基础数学学科,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就与新材料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湖北省“十五”科技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的领域以及荆楚文化、区域规划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领域密切相关。湖北大学现有省、校级重点学科30个,许多学科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材料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是湖北省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1998年以来,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70余项,开发出的轿车专用高分子材料、车(船)内装饰材料、建筑用防水涂料及织物整染剂系列产品等在国内十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该学科开发的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新型纤维增强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等产品在京珠高速公路、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础数学学科系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微分几何与数学物理、分形几何与调和分析及代数学三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近3年来,该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优势,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在代数学、微分几何与数学物理、动力系统与分形等方面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基地的主干学科,是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该学科已形成唐宋诗词研究、先秦汉魏六朝诗文研究、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古代文献与古籍整理四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中国《水浒》学会、中国金圣叹学会、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秘书处均设在该学科,成为凝聚国内相关研究者的中心。

专门史学科亦为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该学科在近20年的学科建设中,形成典籍文化研究、思想文化史研究、社会历史与社会文化研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以文化史研究见长的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该学科出版《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尔雅诂林》等有影响的文化史、大型古籍整理专著多部。其代表性成果《中国社会史论》获中国图书奖,被学术界称为对“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总结”,是“一部继往开来的跨世纪学术著作”。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和研究水平较高且具有攻坚实力的学术队伍。已形成了分子细胞生物学、基因资源与基因工程、药用生物化学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该学科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联合的优势,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展蛋白质生物学功能、果蝇分子进化与基因克隆、中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伦理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学科,该学科整体科研实力强,成果突出,近几年来共承担大型科研项目6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发表论文256篇,出版著作20部。该学科已经形成了理论伦理学、伦理学史、应用伦理学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优势,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夯实基础全面促进学科稳步发展

学科建设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它离不开学科专业的优化,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建设的投入,也离不开一个敢想敢做的领导班子。近几年,新组建的湖北大学领导班子年轻而富有朝气,学科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充满活力,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这些为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以来,通过对原有学科专业进行的调整和改造,学校增设了一批硕士学位点和应用型本科专业,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了重点学科实力;学校不断深化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的改革,先后实行了双学位、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等制度,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个国家文理科基地先后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后,又开办了8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及后勤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学校建立和完善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成立了有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校董事会,推进了学校后勤社会化,增强了办学活力。近3年来,学校给予重点学科以大力扶持和建设,并在学科建设上提供人、财、物的保证。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科建设办公室,由一名主管的副校长亲自挂帅,统一部署。同时,每年投入相当数量的学科建设经费,为各重点学科配备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学校建有电化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和10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8950万元,馆藏图书166万册。良好的条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保证。

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学科建设将成为空谈。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制度和办法,通过设立“楚天学者计划”和校内特聘教授岗位,实施“152”人才工程建设和教师特殊津贴等措施,稳定并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吸引了诸如袁隆平、宋大祥、林群院士,景乃桓、陶涛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优秀人才到该校讲学,开展科研合作。这些知名专家把世界科技前沿的信息,把他们为人、为教、为学的品格和新思维方式带进校园,开阔了湖大人的学术视野,营造了湖北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了湖北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此,该校校长吴传喜表示:知名专家学者是打造学科品牌、创立学校品牌的最重要因素,今后学校还将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措施,用优厚的生活待遇、高标准的科研条件和满意的工作环境培养学术队伍并吸引优秀拔尖人才来湖北大学工作。

湖北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湖北大学的发展,对该校学科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和支持。近10年来,湖北省和学校直接投入这些重点学科的建设专款达7000多万元。与此同时,对湖北大学投入近2亿元进行基本设施建设,用于改善这些重点学科及其所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实验用房条件。湖北省“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大学,并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并列为要重点建设好的几所大学之一。

不懈追求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湖北大学的学科建设终于迎来了发展上的春天。在一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知名学者带领下,学校各学科研究方向稳定,学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域显著增加。随着一大批国内外杰出新秀的加入,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新老交替正在平稳过渡,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科学研究成果突出,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解决学科前沿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办学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学科生长上,一批高水平学科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学位点的创建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湖北大学从开始建设重点学科的1991年到现在,本科专业由20余个上升到45个;硕士学位点由10个上升到了35个。还有10个学科被湖北省评定为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各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均以10倍增长。更重要的是这些省级重点学科由于整体实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成为该校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重要支撑点。

在科研创新上,五年来,学校共承担有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3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850篇,出版专著125部;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74项,发明专利6项,转让重点成果44项,创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由博士生导师胡曙光教授主持的“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项目和著名语言学家、《汉语大字典》副主编朱祖延教授主持编纂的大型训诂巨著《尔雅诂林》等一批重大成果,获得了国家及湖北省的重要奖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重要影响。

在成果应用上,五年来,学校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和科研成果奖励均为过去五年的3倍以上。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在三峡工程、京珠高速公路、神龙汽车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重点工程和企业中得到应用或实现产业化,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一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在师资队伍上,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校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832人,其中教授140人,副教授281人,国家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多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8%,其中博士102人,占教师总数的12.3%;教师队伍中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有景乃桓、武利民等7名“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有15名教授被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另外还聘有袁隆平、林群、宋大祥院士等一批知名的专家为兼职教授。

优势学科的发展还大大带动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从学校毕业的数千名研究生,以其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有近两百人被评为教授、研究员,有的成为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长江学者”。如84届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景乃桓,毕业后考上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研究生,1989年获数学博士学位,现为学校“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89届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孙玉文,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郭锡良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其毕业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大多数毕业生都已经成为湖北及所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他们中有近两百人担任了党和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

72年风雨历程,湖北大学成就辉煌;72年开拓创新,湖北大学风华正茂。该校校长吴传喜表示:学校将力争用5—10年时间把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国内知名、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综合大学;不断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校研究生人数将达到2500人左右,使学校成为湖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