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外中资企业的佼佼者”

2003-03-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海外明星企业。她以21.9万美元的资金创业,仅在4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亏损、休眠的小贸易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国际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20亿元人民币,国有资产增值776倍。她还成功收购了西班牙最大的设施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因此受邀参与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国航油的成功经验被列入国际知名学府的MBA教学案例。

中国航油自1997年以来,经营业绩持续上升:营业额平均每年增长6.8倍,2001年达到12.3亿美元;贸易量平均每年增长8.5倍,2001年达到681万吨;税前利润平均每年增长68%,2001年达到2366万美元,2001年公司人均创利93.04万美元。中国航油不但扭转了前几年经营亏损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发展成为集航油采购、国际贸易和实业投资于一体的国际性公司。

中国航油由于在机制改革、现代化管理、开展国际贸易、实业投资、实施跨国经营、培养跨世纪人才等方面成绩突出,被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九桓先生称誉为“海外中资企业的佼佼者”,“为国有企业走出国境,实现跨国经营树立了榜样。”

整合资源压低油价

中国航油是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现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直属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上市公司和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成员。主要从事国内进口航油的采购、国际石油贸易和相关实业投资。

中国航油的总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是为中外航空公司提供航空油品服务,并集航空油品的采购、运输、储存、加注于一体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1993年5月26日,原中航油总公司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在新加坡设立了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主要目的是为总公司直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市场——新加坡采购航油并从事进口航油的运输及相关业务,以确保国内航油供应,并通过市场手段平抑油价、压低进口成本。然而,在公司运营的头几年,这一目的并未达到。1993年—1995年,公司共承运航油35万吨,累计亏损约19万新加坡元。为扭转亏损局面,1995年2月14日,原中航油总公司收购了另外两家合资伙伴的全部股权,使其成为首家海外全资子公司。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又休眠了两年。

1997年初,总公司派出精干人才任中国航油董事总经理。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之际,公司重新启动时,面临重重困难: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专业的贸易人员,也不熟悉市场情况。其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总公司只拿出了38.4万新加坡元的启动资金。而由于当时公司的资信尚未建立起来,也得不到任何一家银行的贷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公司管理层冷静地分析内外环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先明确公司的市场定位,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开展工作。

市场定位中国航油在合资时期主要着眼于油品运输。在自己没有运力的情况下,实际业务只是一种船务经纪。针对这一局面,公司管理层果断地向总公司提出了充分利用新加坡这个世界第三大油品市场的优势,将中国航油定位为中国进口航油采购,放弃运输经纪业务的建议,得到了总公司的支持。从此,中国航油开始承担起中国进口航油采购的重任。

公开招标中国自1991年开始进口航油。但由于起步晚、进口量小等原因,最初几年外商反映操作不太规范,希望提高透明度。为压低进口油价,平抑国内航油价格,中国航油管理层建议总公司按国际规范实行公开招标,以价格优势赢得客户信任。中国航油虽然是总公司所属子公司,但在进口航油招标过程中依然按照国际规范,在公开、透明、同等条件下与国外石油公司共同参与竞标。招标前,将招标内容、采购数量通过路透社、道·琼斯通讯社、普斯等国际性媒体公开;招标结束后,又将所有招标结果的信息向媒体和所有供应商公开,整个招标过程的透明度非常高,竞争也非常激烈。从1998年至2001年,中国航油大都以最具竞争力的价格中标,中标率达99%,赢得了外国供应商和客户的高度信任。仅此一项,中国航油在1998年至2001年间,就为我国民航系统节约航油采购成本至少1860万美元。

为了提高航油采购的透明度,公司专门建立了招标网站,通过网站向国内客户提供多方面的市场信息并公布招标结果。

批量采购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然而,航油消耗量却极其有限,总量仅为全球的3.7%、美国的6%,还不足美国芝加哥一个机场的消耗量。其中,全国的航油进口量只相当于新加坡机场航油耗量的1/3强。于是,为了进一步压低进口航油的价格,中国航油管理层又向总公司提出了集中批量采购的建议。这项建议得到了总公司的批准,并正式发文提出了批量采购的各项要求。过去的单船采购,是根据国内用户的需要随时采购,无论国际市场价位高低,都只能被动地跟随市场走。集中批量采购,是将国内用户一年的进口量集中起来,按季度分期集中采购。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集中管理,以数量优势降低采购成本;二是避开市场高价位,选择最有利时机采购;三是批量采购货量大,对供应商有吸引力,参与报价者众多,因此,所有集中批量采购的价格都是当期市场上最好的价格。1999年,中国航油一次性批量采购12船航油,共节省采购成本789万美元。

为确保进口航油批量采购达到最优效果,公司一方面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做好市场预测,先后配备了路透社石油信息接收机、普斯终端接收机等现代通信设备,派专人全天候监控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行情;另一方面,公司还根据客户需要和市场情况,通过普斯窗口、道·琼斯和路透社等系统进行交易,或运用死价、活价等多种交易方式为客户锁价保值。

集中运输在降低航油进口成本过程中,除低价位买进外,还需租船、运输、装卸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因此,中国航油采用了期租船只、集中运输、一船几卸等不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发生船运市场紧张,租不到船,运费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于是,公司根据每季度进口航油的数量、运输时间等,改变过去单租船只、分散运输的作法,实行集中租船、集中运输,精心安排运输路线,大大节省了成本。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成本上百万美元。

技术规范过去中国航空油共有5项指标高于国际市场,这无疑为进口航油的采购增加了成本。因为在亚太地区只有壳牌、SK和S—OIL三家炼厂炼制这种高指标的航空油,这就限制了我国进口航油采购的货源。当时,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和印度的航油质量规范高于国际标准。针对这一情况,中国航油在对市场进行了大量调查,并广泛取得第一手资料后,建议总公司修改其过时的规范,与国际接轨,并最终得到民航总局的批准。2001年年底,中国进口航油的质量标准正式与国际接轨。仅此一项,中国航油每年节约采购成本300多万美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