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励精图治求发展 锐意进取创未来

2003-03-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郭扶庚 我有话说

“九五”期间,华中师范大学在办学思路上,提出“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建设方针,就如何把师范大学办成“科研型”大学进行了探索。

学校于1997年向教育部提出重点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理论物理等五个重点学科,并经教育部同意按“211工程”要求进行立项建设。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2001年9月至11月,华中师范大学分别接受了校外同行专家对以上五个重点学科的验收考察和教育部专家组的整体验收。五个重点学科通过“九五”期间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尤其是在重点学科的建设中突出了自身的特色,保持并发展了原有的优势。

渐进深化,厚积薄发,开拓创新,跨越式前进

该校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学术带头人章开沅先生从1961年起即潜心研究辛亥革命,20世纪80年代推出和林增平主编的3卷本120万字的《辛亥革命史》,推动了辛亥革命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史学界产生重大影响。1988年该学科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以后,学科建设确定以辛亥革命史为“点”,带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三个方向,形成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面”,并且注重以章开沅先生倡导的“社会历史文化土壤学”为理论架构,以中外比较研究为切入点,将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史为鉴,从总结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经验教训的角度为国家当前和今后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同时不断开拓新领域,发掘新史料,寻求新突破,培养新学者,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五年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230余万元,出版专著3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建设得到国内外近代史学界的充分肯定。2000年9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该学科再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科研起步,抢占前沿,保持特色,可持续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是建国以来最早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学科点之一。该校1978年成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是本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成立最早的专门研究机构。同年创刊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资料》(后改名为《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是本学科全国创刊最早的专业刊物,现为CSSCI来源期刊。该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十分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注重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与道德建设等四个稳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连续承担国家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成果奖,其中3项成果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3项成果获得湖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有的成果为国家立法和决策部门所采纳。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博士生在校学习期间有2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该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优势学科示范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协调发展

该校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在学术带头人邢福义教授的带领下,已形成现代汉语、汉语史和汉语应用三个稳定的、相辅相成的研究方向。在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语法和句法逻辑的研究方面,多年来以复句、小句为研究“据点”,并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出了“小句中枢和小句三律”、“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句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复句格式对语义关系的反制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两个三角”、“三个充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特色鲜明,成果突出。方言语法和汉语习得、汉语与文化互动共变关系的研究也富有特色。1997年作为重点学科建设后,连续跨越了5个台阶:1999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语言学系;2000年11月建立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以该学科为主要支点,2001年2月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该学科为主要支点,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该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量较雄厚。以科学社会主义重点学科为基础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通过中心团结、整合学校相关学科的力量,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2000年,以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为龙头,相关学科点作为支撑,获得政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理论物理学科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高能多粒子末态非线性动力学起伏”两个领域均走在国际前列。这两个研究方向都和非线性科学有密切联系,而该校数学学科在非线性分析研究方面有良好的基础,通过整合,学校于2000年8月成立了“非线性分析实验室”,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教授出任该实验室主任,主持该实验室的工作。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对产出一批科研成果,推动数学学科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和影响下,学校通过整合力量,成立了“纳米科学技术中心”。

面向未来,华中师范大学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充满信心,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以具有研究特色的基础学科为主体,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若干学科国内一流并有一定国际影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开放式的科研型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