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良性互动中加快发展

经济发展、班子建设、计划生育“三位一体”
2003-03-15 来源:光明日报 张玉梅 我有话说

自然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些欠发达地区,计划生育容易失控,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很难开展工作。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濉溪县曾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十强”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濉溪掉队了。1998年在全省66个县(市)经济运行综合考评中列倒数第3位,计划生育、群众上访多年被列入省重点管理县。但在2001年,濉溪县在全省县(市)经济运行综合考评中攀升到第15位,在皖北地区16个县(市)中名列第一;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二类县行列,群众上访大幅度下降,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2002年,濉溪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7%,比上一年同比增长30%。短短的几年,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关键在于濉溪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发展、计划生育三项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优化了社会政治环境,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濉溪县的经验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启示一先抓“掌权的”,再抓“拿钱的”,带动“种田的”,以计划生育工作为突破口,正风气,实作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前些年,濉溪是安徽有名的“上访”大户,到省里上访的群众中濉溪人是主力军,以至省委大院的工作人员常对濉溪籍的一位领导开玩笑:“你老家又来人看你了。”1998年,濉溪县曾有1/3的村工作陷入瘫痪。该县韩村镇,16个村中有9个村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群众不缴纳税费,计划生育没人敢过问,县里去了领导就被围攻,打架斗殴没有人管,公安干警被围困,那时,没有人愿意到这里任职,几年里换了三四任领导。

面对当时千头万绪的混乱局面,各级干部情绪低落,疲于应付。而在众多的社会矛盾中,计划生育又是全县工作的老大难问题。自1991年起,濉溪县连续8年被列入省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管理县,有相当数量的党员干部带头超生,造假护假,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使计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处于失控状态。

面对严峻的形势,濉溪县新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抓住“三件大事(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稳定),一个关键(党的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自1999年起,濉溪县抓住省计划生育试点县的机遇,以此为突破口打开非常被动的局面。在计划生育“三项清理”中,县委、县政府突破巨大的阻力,坚决按政策办事,先抓“掌权的”,再抓“拿钱的”,带动“种田的”。截至1999年10月,全县共清理、处理1979年以来计划外生育的党员、干部、职工11882人,其中科级干部40人。为了巩固初步成果,濉溪县坚持计划生育、经济发展、班子建设“三位一体”,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积极推进班子建设和经济发展。全县先后有2名干部因计生工作不力被就地免职,5个单位、10名干部因工作滞后受到处罚,3个做假数字的单位受到了黄牌警告,有23名计生工作出色的干部被提拔重用。在村支部和村委会换届中,按照计划生育过不过关、计生工作过不过硬为标准,调整、淘汰和充实村级班子成员。计划生育工作成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在工作中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为了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加强对计划生育对象的服务,该县组织771名科级干部与计划生育户结成“三结合帮扶对子”,帮助困难户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在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后,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使全县的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彻底改变了过去计生工作“轰轰烈烈六十天,冷冷清清十个月”的状况。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濉溪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成功跳出小笼子;2000年进入全省三类县;2001年进入二类县行列,成为全省计划生育后进转化先进县。

濉溪县抓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计划生育工作本身,可以说,没有计划生育工作的突破,就不可能有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它产生了一系列联动效应:弘扬了正气,改善了关系,锻炼了干部,加强了队伍,使干部坚定了信心,使群众看到了希望。随着计划生育问题的有效解决,群众上访随之大大减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工作的影响明显减少,全县上下抓经济发展的精力更集中了,氛围更浓了。

启示二“跑官”没市场,为民办实事,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关键,正导向,强班子,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随着计划生育等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加快发展成为濉溪第一位的任务。加快发展,关键在人。当时主要以计划生育工作为取向的干部配备,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一些干部思想僵化,市场意识淡薄,面对新形势束手无策。针对这种情况,濉溪县委决定以经济发展为根本标准,进一步明确用人的导向,把各级班子配强。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濉溪坚持任人唯贤,不看背景,不论资历,注重以工作实绩选人。近3年中,全县有253名干部因成绩突出被提拔,46名干部因工作不力受到诫勉,69名干部被免职,初步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有效遏制了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几位乡镇党委书记在座谈中都不无感慨地说:“现在‘跑官’没有市场了,要想进步,只有加快发展,多为群众办实事。”

近年来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县委书记杨武对此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作为基层党组织,能否抓住机遇,迎接竞争和挑战,关键在实力,而实力取决于领导力,而领导力的提升又在于领导思维和方式的转变。具体到濉溪,从哪里入手给干部“洗脑”,使他们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群体呢?杨武认为,作为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最主要的是观念上的差距。闭门造不出好车,坐在家里想不出好办法。只有跳出濉溪看濉溪,才能看准问题的症结和自己的差距。基于此,在县里财力不太好的情况下,县里选派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组成三个考察组,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考察学习。1999年12月,在刘桥召开的两天封闭务虚会上,考察组介绍了沿海的情况,找自己的差距。杨武说:“一个地方假如大家都不敢讲话了,或者讲一样的话,这个地方就危险了。而务虚会就是亮相揭短,找出问题和差距在哪里。思想解放了,就产生巨大的效益。”在这次会上,大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更新观念,最主要的就是“市场”两个字,他们把它当成经济发展的灵魂。“刘桥务虚会”对乡镇干部震动很大。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方式、内容和浙江、上海发达地区比有很大差别,以前不知道什么是工作重心,而发达地区的干部是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

为了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县委通过业务培训、挂职锻炼、公开招考等形式和渠道,选拔干部,锻炼干部。3年来,共举办现代金融、财税、法律、WTO知识等培训班和专题讲座20余期,培训干部4000余人次。1999年以来,县委选派31名科级干部到高校脱产学习2年;先后分九批派出52名干部到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借地育才,发展“人缘经济”;县直15个科级职位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考,共录用17名科级干部。2000年县委抓住乡镇党政班子换届的契机,坚持“四个注重,四个确保”的选配标准,把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进乡镇主要领导岗位和党政领导班子。同时,针对村级“两个老化”问题,濉溪县一方面从市、县、乡镇直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另一方面着力从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充实后备队伍。在近3年来新发展的1739名农村党员中,近半数符合这一条件。

随着大批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进入乡、村班子,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这次我们到濉溪调研,明显感到干部的思想解放了,市场的意识增强了,发展的意识更浓了,工作的劲头更大了。这既是濉溪前一阶段发展的关键,更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

启示三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旅游活县,以思想解放为先导,靠市场,调结构,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区域

计划生育、班子建设的成果要在经济发展上来体现,也要靠经济发展来巩固。为了解决加快发展问题,濉溪县坚持学习先进解放思想,吃透县情理清思路。1999年底,在组织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了“刘桥解放思想务虚会”,2001年又开展了“基层领导干部方式方法论坛”。基层干部普遍反映,通过外派锻炼和务虚,传统观念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强烈撞击,视野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增多了。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濉溪县确立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旅游活县”的经济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发展商标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濉溪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产品十分丰富。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竞争力,濉溪县明确提出把商标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全县商标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自1999年以来,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已发展到80个,位列全省第一。商标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南坪镇的香稻米在注册“皖玉香”牌香贡米后,市场价格提高了50%,仅此一项就可使全镇种植户净增收入800多万元。商标农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注册商标农产品的市场前景日益看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新蔡镇塔山的软籽石榴原先种植面积只有5000多亩,随着商标注册后市场售价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5万亩。南坪镇的香稻米种植也由原先浍河沿岸9个村4000多亩扩大到现在23个村3万多亩。

第二,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积极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濉溪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工业强县”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依法推进破产,积极探索授权经营,大力实施资产重组,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盘活存量。到目前为止,全县依法破产终结国有集体企业25家,实现重组经营16家,出售企业4家,租赁经营企业12家,盘活闲置资产3.1亿元,核销债务6亿多元,安置下岗职工2500多人。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激活增量。3年来,全县共引进县外资金4.51亿元,湖南湘大集团、山东鲁王集团、台湾赖氏集团等大企业相继落户濉溪。在资金极为紧缺的条件下,近3年来全县还投入技改资金1.7亿多元,用于企业技术升级和新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压电瓷、高标号水泥、铝箔等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着力改造白酒、铝锭、原煤、日用陶瓷等传统工业产品。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濉溪县的工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该县从1998年的全面亏损,到2001年已总体上脱困,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2.3%,比1999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第三,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支点,积极调整城乡经济结构。1998年完成道路建设投资7000万元,全面改善城乡交通状况。1999年开始,先后邀请清华大学、省建工学院的专家教授,制订完善城镇总体规划21个,详细规划96个。以中心镇、建制镇为重点,3年累计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6.4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形成各类市场87个,转移农业人口3.6万人,城镇化水平3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第四,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区域为目标,积极调整经济区域布局。根据县域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创新体制,着力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域:濉溪县经济开发区突出“三业(制造业、高科技农业、教育产业)并举”,建设园林式现代化新城区;乾隆湖旅游风景区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宿蒙路高效农业示范区坚持以贸带工促农,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泗永路星火技术密集区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着力点,强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临涣镇次中心城市依托边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初步构架为淮北次中心城市。3年来,五大区域逐步凸现规模效益,对财政贡献率由1998年的12.5%提高到2001年的28.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