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浙江 面向社会 服务经济 办出特色

2003-03-18 来源:光明日报 方舟 叶辉 我有话说

坐落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的浙江财经学院,紧紧依托浙江省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为全省培养输送了二万多名专业人才,全省的近万名财税系统工作人员,是该校培养的,省财政厅、省国税、地税局的中层以上干部有三分之一出自该校;全省的注册会计师,该校毕业生占12.46%,全省的高级会计从业人员,该校毕业生占了12.41%。浙江财经学院的崛起和发展,为蓬勃发展的浙江经济提供了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今天的浙江财经学院,已经成为浙江省培养造就经济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与时俱进,在经济与教育的协调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人均GDP与财政收入均跃居全国第四,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名列全国前茅,2002年浙江外贸顺差占全国对外贸易顺差总额的58.3%。浙江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国内民营经济最为发达、中小企业最为活跃、专业市场最为繁荣的省份。浙江经济发展的这种大好局面被誉为“浙江现象”,受到国内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人才与浙江飞速发展的经济极不相称,严重短缺,地方财经类院校同样阙如,这成为20世纪80年代制约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省委省政府于1984年决定在原浙江财政银行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财经学院,为全省培养急需的财经管理类人才。

经过3年的试行运作,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浙江财经学院正式成立,当年招收本科生。1991年学院通过国家教委评估,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在国家教委本科教育合格评价中获得好评,同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文明学校”。学院确立了“立足浙江、服务经济、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在全校上下一致的发奋努力下,学院发展成为一所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地方财经院校。这不但弥补了浙江省作为新兴经济大省没有地方财经类院校的空缺,而且源源不断地为蓬勃发展的浙江经济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财经管理人才。

与此同时,浙江财经学院又从浙江经济的腾飞中吸取自身发展的动力。现学校占地1071亩,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798人;拥有财政与公共管理、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经贸、信息、法学、外语、人文艺术、东方十个二级学院和一个成人教育学院,设有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广告学、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等二十五个本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覆盖面居浙江省属高校首位,设有地方财政研究所、现代会计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十多个研究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52.6%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46%。

与时俱进,在经济与教育协调中发展壮大,是浙江财经学院走上发展快车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

瞄准市场,为浙江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浙江财经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立足浙江、服务经济的宗旨,始终把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视为学校的中心任务。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潜力与作用,浙江财经学院首先选择省内急需又能填补全省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空白的学科与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其中以财政学科建设、财政与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最具代表性。1982年,浙江省财税系统仅有干部职工14748人,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仅占11.7%,这显然难以适应浙江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需要。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浙江财经学院在省内率先开设了财政与税收专业,1987年以来,先后为浙江省财税系统培养并输送了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人才2000人。同时,利用成人教育形式对浙江省财税系统中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教育,使近万名工作人员达到大专文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20年间,浙江财经学院的毕业生中,已担任局(科)级干部人数的比例达53.88%,获中级职称人数的比例更是高达71.42%。

对浙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尽管省内其他高校已经开设,浙江财经学院依然以高起点的方式参与人才培养,并最终成为省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如会计学科,是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自1987年以来,该专业学生人数、师资队伍一直居全省首位,培养的大学本科生已达2505人,注册会计师达575人,可以说全省每9名注册会计师中浙江财院毕业的就占1名。在前几届的毕业生中,担任财务总监、财务部门经理、主办会计一级以上的主管人员,约占毕业生总数的80%,这些人才活跃在浙江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对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规范社会经济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会计,找财院”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共识。

会计学科还根据市场需求,分别开设会计、审计、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与财务管理等专业与专业方向,在责任会计、税务会计和会计准则方面的研究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为此,浙江财经学院在省内率先开设投资经济专业,并相继开设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金融工程和保险专业,全方位培养金融、证券、投资与保险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学院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最早建成浙江省高校中设施较为先进的现代化证券投资实验室,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993年以来学院已先后为浙江省培养和输送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人才1500余人,不但缓解了浙江省金融、投资与保险人才紧缺的局面,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该校所培养的学生中有30多人担任各级银行的行长,在金融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根据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拓宽学科内涵,是浙江财经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也是财院办学活力的最好体现。针对中国加入WTO后财经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学校审时度势,先后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共建金融工程专业,使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科的证券投资与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不仅在省内领先,而且具有前瞻性。学校还与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共建税务专业,与省社保厅共建劳动与社会保险专业,并引进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课程体系。

为满足浙江经济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要,学院采取跳跃式发展战略,及时增设学科,拓宽专业,使人才培养的数量与专业覆盖面得以大幅度提高,学院也由此迅速发展壮大。

面向社会,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

浙江经济的鲜明特点,促使浙江财经学院形成了多个在省内及全国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学科特色不断凸现,学科梯队日趋完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数量大幅增加,层次逐年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规划课题52项;发表学术论文2561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哲学研究》、《会计研究》、《文学评论》等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统编教材90余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收录的经济类论文数量位居浙江省省属院校首位。2001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九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浙江财经学院在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十分重视科研与浙江经济的密切结合,切实加强科研为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大力提高科研服务在促进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绩效。

财政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在搞好财税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院还积极参与事关全国、全省的重大财政税收问题与决策研究。由钟晓敏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研究》,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报告呈送中央领导审阅和财政部研阅。该项研究成果不但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作了深化,而且对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现实意义。由童本立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与对策》,对国债增发与财政赤字问题,从经济与财政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作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对策建议。该项研究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在关注学术前沿与国内重大财政问题的同时,财政学科还特别重视省内经济与财政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如浙江省社科重大规划课题《地方财源建设研究》、重点课题《重塑地方税体系研究》、规划课题《浙江财政投融资研究》等,都对浙江地方财政税收的发展作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和实施方案,对浙江省财政税收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早在1991年,在王美涵教授的主持下率先在省内进行的浙江省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其研究成果对
制定与完善浙江省社会保障的政策与制度具有指导意义。

1998年,由浙江财经学院一批专家学者参加的《浙江财政改革中“两保两挂”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通过体制创新与机制转换,可以极大提高地方财政工作的效率,促进经济社会与财政的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在浙江省普遍推行,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它对于浙江财政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浙江财经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力量雄厚,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批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批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教授7人,博士6人。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多领域多层面参与了全国全省有关产业政策、管理体制与企业组织等的研究。国内著名产业经济学专家王俊豪教授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省社会科学的重点课题,对产业政策取向、政府管理体制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公认为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不少理论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政策实践,体现了理论建树与实践价值的高度统一。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在全国颇具特色,很有影响。对此,浙江财经学院十分重视,承担了省社科规划办多项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该校“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单东教授对民营经济的研究在全国有很大影响。此外,该所还与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统计局等单位联合主办《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这在全国是首创,影响远及海外。这对推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深化对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的认识,以及扩大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浙江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小企业众多,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载体。浙江财经学院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的研究,成立浙江省中小企业研究所,承担多项省规划办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并出版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对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税收问题、技术创新问题、市场拓展与产业集聚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问题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这对认识与促进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浙江财经学院以科研为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与浙江经济融为一体,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注重创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

浙江财经学院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声誉的日益提高,与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不开。自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浙江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作为浙江省第二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高等学校,其教学质量得到了高度肯定。教育部评价专家组认定:“学校重视教学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服从教学、服务教学,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在学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可靠的保障。”

浙江财经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据近三年统计,参加马列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党校学习的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5%,约70%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学生党员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58%。学校非常注重人文、法律素质的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创造性地开展了“多位一体”的学生寝室管理模式。

在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学院还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系统等一系列措施。学校被抽测的5门课程全部合格,其中计算机基础、财政学课程的及格率达到优秀标准;本科学生在历次CET-4的一次通过率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CET-4、6的通过率均高于全国重点大学平均水平;在浙江省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二级统考中取得优良成绩;近三年本科毕业生累计通过率达95.9%;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大幅提高,如97级税务本科班,全班50名学生就有9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历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左右;2001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先进集体。

为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学校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致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实施综合导师制,设立学生科研项目,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以毕业实习、论文(设计)指导为主渠道,以读“百本书”活动为抓手,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院还举办“名家论坛”和“院士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外交家等来校作学术报告;同时每年组织学生科研论文交流、会计技能大赛、税收征管技能比赛、市场营销策划、模拟股市、计算机硬软件应用技术大赛,形成一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为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提供了舞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中,学生科研成果喜人,在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

浙江地处“长三角”,处于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面对中国加入WTO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浙江财经学院将与时俱进,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的高素质人才,为持续推进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