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研究生质量亟待关注

■关注
2003-03-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何源 李华 龚怡 我有话说

背景

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研究生扩招政策,研究生数量在五年内大幅提高,根据《中国统计年摘要·2001统计公报》,1999-200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9.2万增至16.52万,年均增长率为35.9%。2002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为19.5万。今年,全国计划招收研究生27万人,增长率为35%。预计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将突破100万大关。1999-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数量由1030人增至2231人,增幅为117%。

自1999年,研究生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导师的数量却没有以此速度增加,生多师少的矛盾逐渐突出,研究生质量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华中某高校一位博士生导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从1999年到2002年,他所带的研究生分别是4人、5人、7人、19人。这位导师平时要兼带本科生课程,还要撰写学科专著,出席各种学术会议,激增的工作量使他难以负荷。

学生增多了,教学方式有何改变呢?该导师告诉笔者,以前,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小范围讨论很多,而现在往往是一学期开两到三次全体会议,总体布置,个别指导大大减少。

在课堂上,讨论式教学也不复存在。以前,这位导师上课时,一个班十来个人,学生与导师之间常以座谈的方式进行讨论,而现在,一个班猛增至四五十人,学生与导师的互动式交流骤减,与本科生教学无异。

问及学生质量,该导师坦言,现在研究生的整体质量确有下降。

在采访中,该校一名研究生也感觉现在学习的压力比本科时要小得多。研究生期间,他需要完成课程学分36分,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至少两篇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即可毕业。课程除公共课(英语、政治)外,均为论文考查,必修课平均成绩要达到75分。如此看来,课业负担应该比较繁忙,但是这位同学告诉笔者,现在读研的人多了,老师精力有限,一般都不会为难学生,课程学分很容易修满。只要集中精力发表论文,写好毕业论文就大功告成了。

生多师少的矛盾引发了研究生质量问题的探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明认为,数量的大规模扩张必然导致质量的下降。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学生数量膨胀程度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大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斌贤则认为,研究生质量下降是早已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由扩招直接引起的。事实上,90年代以后,受社会上功利主义影响,做学问的风气大不如前,这些引起了研究生质量下滑,扩招只是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尽管意见不一,如何保证研究生质量已然成为专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在采访中,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表示,该院没有进行大规模扩招。1999年至今,学院始终将入院研究生控制在二十人左右,每年增加3—4名,现在学院共有硕士研究生70多人。

为何不扩招,刘教授解释:一是教育资源没有大幅度增加就进行大规模扩招,势必导致研究生质量下降;二是学生与老师及教学资源的比例应把握在一个科学的界限内,如果急速扩招破坏了这个比例,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短缺,无从保障正常的研究生教学秩序;三是不能因为扩招就放宽研究生入学标准,应该始终以严格的标准招收研究生。

刘教授认为,控制生源是把握研究生质量的关键。所以,清华特别注重研究生的直读和保送制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面向全国各大高校有十多个推免名额,占该院研究生入学人数的一半左右。推荐免试和直读的研究生要经过该院的严格考试,参加全国统考的学生也是择优录取,今年,报考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有近四百人,最终只录取十五人左右。

刘教授提出,为了保证生源的质量,应对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现行制度下,一个学生只能报考一所学校,一类高校落榜的学生不会被二类高校录取,会出现较好学生落榜而较差学生进校读研的情况。他建议以校为单位进行研究生招考工作,时间上错开,允许考生参加多所学校的入学考试,使学生和学校都有更多的选择。

人大刘大椿副院长在采访中告诉笔者,人大从1998年开始,根据自己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以年均20%-30%的增幅进行研究生扩招,到2002年,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已基本达到了1∶1。

刘院长说,为了在数量激增的情况下,保证研究生质量不下滑,人大开始重新定位研究生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弹性学制,对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分类拟定方案。对于应用型的专业学位,如MPA,MBA等,以课程实务为主,一般两年毕业;对于学术学位则分为应用型学科与基础型学科两类,前者如管理、新闻等,以课程为主;后者如文史哲,课程和学术论文并重,都鼓励学生两年到两年半毕业。这样,研究生学习平均年限缩短了,师生比就降下来了。

为配合弹性学制,人大对硕士生的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多数学科完成硕士学位所要求的学分数定为38个左右,比原先相应减少了12到15分,精减了一些过于陈旧的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加前沿化,国际化。同时,对于毕业论文也不再硬性要求做三万字以上的学术论文,一些生动、详实、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分析、调查报告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斌贤教授认为,精英教育过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这种师傅带徒弟手工作坊式的教育方式也应改革。

张教授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课程和论文相结合的混合型教育,学生在修满课程学分的同时还要撰写论文。改变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就要实行课程型或论文型的单一教学模式。研究生入学后,可以自主选择研修方式,课程型类似于西方硕士教育,学生选择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种方式是针对学生就业的实用型教育,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比较松散,导师只是对学生选择课程给予指导性意见。论文型则以学术深入研究为主要目的,导师与学生关系密切,对学生的研究给予个别指导。

张教授认为,从长远来看,硕士作为独立学位的意义应该越来越淡化。本科将以基础教育为主,硕士作为过渡学位将缩短学制,而真正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博士阶段则应该延长至四到五年。接受采访的三位专家都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扩招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教育条件进行有计划地扩招,盲目地追求规模必然会导致质量的下滑。学校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开展教育方式的改革,探讨如何有效地在现有的条件下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