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来龙去脉话伊战

2003-03-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克勤 我有话说

得天独厚的文明古国

论实力,伊拉克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然而,萨达姆却敢于向美国叫板12年之久。伊拉克人的确有自豪的资本,其肥沃的两河流域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创造《圣经》的犹太人的故乡,《圣经》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伊拉克是4大文明古国之一,曾是西亚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国土面积44.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有得天独厚丰富的水、石油、天然气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如果加上尚未探明的储量,将可能是世界第一。

伊拉克曾是西方遏制苏联的“巴格达条约”军事联盟唯一的阿拉伯成员国,和美英关系密切。这个“中东的北约”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反对,他们和苏联结盟,美苏开始争霸中东。1958年7月自由军官卡塞姆政变上台,1979年7月时任副总统的萨达姆上台,他游离于美苏之间,抓住机遇,使伊发展迅速。

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单独和解,遭阿拉伯世界抵制,萨达姆威望上升,成为中东政坛明星。1979年石油提价,伊收入翻番,外汇储备达350亿美元,人均收入4300美元,百姓丰衣足食,伊大量购买先进军火,萨达姆踌躇满志,志在中东霸主。

顶峰上的萨达姆

顶峰上的萨达姆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挑起两伊战争;二是侵略科威特。

两伊对阿拉伯河有领土争端,时有冲突。伊朗霍梅尼上台后号召伊拉克多数派什叶派推翻萨达姆所属的逊尼派。萨达姆自持国力强盛,趁霍梅尼政权未稳及伊朗因人质事件和美国交恶之机,1980年挑起两伊战争,欲称雄海湾和中东。8年大战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110万人,经济损失达4000亿美元。若不是美国为了遏制伊朗和苏联,对伊暗中以军火甚至生化原料和设备相助,萨达姆早就顶不住了。

战后伊依靠石油收入很快恢复生产,刚过2年就觊觎弱小邻国科威特的石油。1990年8月伊以石油限额、领土纠纷、战争债务为由占领科,宣布科为伊第19个省,遭到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1991年1月对伊实施38天的“沙漠风暴”打击,伊损失2000亿美元,90%基础设施被毁,遭严厉国际制裁。萨达姆的地区霸权成为泡影,但他在国内的统治仍然稳固。

尽管当时“倒萨”易如反掌,但老布什反复掂量,只是把伊军赶出科,放萨一马。美国把萨达姆作为中东抗衡棋子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如同美国当年援助拉登反对苏联一样。老布什和撒切尔后来感叹悔不当初。

美国在中东“西促和谈、东遏两伊”,偏袒以色列而遭阿拉伯人痛恨。随着巴以矛盾激化,萨达姆坚决反美、慷慨解囊支持巴斗争,阿拉伯人似乎谅解了“兄弟”的错误,对伊拉克遭12年制裁殃及平民深表同情,甚至称萨达姆为敢顶美国的“中东硬汉”。萨达姆也不失时机地改善和伊朗、叙利亚、海湾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关系。

萨达姆连连铤而走险顶撞美国,就是看准了这些可乘之机,借助阿拉伯国家对美国中东政策的不满及美欧对遏制两伊的分歧和利益冲突,力图突破孤立、取消制裁、恢复国力。但美英等坚持,伊仍然藏匿生化和导弹等违禁武器、发展生化和核武器能力,要求实施永久监督。

反恐攻伊的争议

1998年12月美英联军发动“沙漠之狐”攻击,迫使伊同意恢复武器核查。此后,萨达姆仍然屡屡设置核查障碍,在美国大兵压境下总是不失时机地让步,体面下台阶。每次危机过后,核查和制裁依旧,萨达姆自然不肯罢休。美国也不甘连连遭涮,一直寻机去掉这个心病。

布什早在2001年12月就宣布“下一场反恐战争将在伊拉克打响”。美国强硬派去年初制定了阿富汗式的突击攻伊方案,但布什最终还是采纳了海湾战争式通过联合国框架倒萨的保守方案。安理会去年11月8日对伊武器核查的1441号决议仅用15秒就全票通过,它既监督伊拉克配合核查,又制止美国单方面动武。然而核查进展令美英失望,始终未能找到任何“证明伊拉克实质性违反安理会决议”的证据。美英称核查无果表明伊藏匿有术,只有武力才能核查清楚。

美国在“9·11”后担当起反恐盟主,认为传统的遏制、威慑战略无法有效对付恐怖主义,但国际社会对反恐战争的定义、范围、主动出击、授权等尚无协调机制。法俄和美对伊问题的分歧,不在倒萨、解除伊武装,而在于联合国框架授权,法俄等大部分国家反对美国单边动武,法俄对美英寻求联合国动武新决议甚至扬言使用否决权。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攻伊,但一些国家也呼吁萨达姆流亡免战。

美英25万大军集结海湾,每天耗费上亿美元,沙漠酷热时不待人。骑虎难下的布什17日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称即便萨达姆下台,也要占领伊查清违禁武器。美20日发起攻击,萨达姆拒不屈服。

美国反恐旗号下的行动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警觉。东西方的这种文化、宗教、民族的冲突,以及背后的经济剥削、压迫和不合理制度,不是反恐所能消除的。武力反恐只能治标,反恐治本最终要靠全球经济合作和政治平等来逐步实现。这是美国对付萨达姆的真正棘手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