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水北调话淅川

2003-03-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翻开南水北调工程的蓝图,沿中线工程蓄水地北京玉渊潭上溯,那条象征干渠的红线,最终在“陶岔”二字上成为一个点。

陶岔是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一处两面环山的小山谷,它以天然渠道状与碧波万顷的丹江水库相连接,天设地造地成了南水北调的源头和渠首。而丹江水库3/4的水面也在淅川县境内。换句话说,未来向京津等地区补充水源的大水缸和水龙头,都放置和安装在淅川大地上。

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的淅川县,就是这样从伏牛山的皱折里凸现在世人面前。

其实,对于淅川县的山水和百姓来说,这次工程只是30年前的延续。

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的丹江水库,整整淹没了淅川县362平方公里土地,占去了全县总耕地面积55%的良田,原淅川县城和14个乡镇也永远沉入水底。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直接损失达7.4亿元。最令人难忘的是20.2万人的大搬迁,他们中的一半人口到青海高原和湖北等地安家落户。这次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丹江水库大坝将加高14.6米,正常蓄水位由现在的157米提高至170米,淅川将又一次增加淹没面积22.96万亩,随之动迁人口14.3万。

如果说,30年前的蓄水工程中,淅川是用默默承受挑起国家利益的重担的话,那么21世纪的今天,淅川则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在同一方水土上有声有色地迎接着机遇和挑战。

淅川依然勇于承担,不仅挑起眼前经济损失的重担,更把保护涵养水源的百年大计放在了肩上。从南水北调工程提出论证起,淅川县委县政府就明确提出建设生态示范县、让京津及调水沿线人民用上优质纯净丹江水的工作目标。“九五”以来,他们始终把建设生态示范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全力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城镇四大体系,努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围绕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他们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形式进行造林绿化,已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退耕还林5.4万亩、通道绿化19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5%提高到现在的29.5%。去年,淅川被正式批准为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目前正在申请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搞好水土保持。全县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载体,加强小流域治理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蓄水保土,控制沙土流失,推行水保造林,提高坡面林覆盖率;发展经济林、草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山区经济的良性互动。近5年来,已累计投入6700万元,对境内19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整治,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已达58%,年减少土壤流失200万吨。工业方面,调整优化结构,切实加强污染源治理。近年来,按照调水工程对工业环保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因企业制宜,分类施策,优先发展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无污染或轻度污染项目,优先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

对化肥、造纸、制药等重点废水污染企业开展了大规模整治;对重污染企业限期进行改造、迁建和转产。同时,加快环境设施上档升级,全县已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600万元,建成治污设施41台(套),已形成年处理废水340万吨、废气19亿立方米、废渣1.3万吨的能力,先后建成饮用水源区、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4平方公里。为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先后对水泥、小冶炼等规模小、效益差、耗能高、污染重的“五小”企业采取了关停措施;对丹江水库的主要污染源、全县排污大户的造纸厂实行跨地区低成本扩张,兼并了新野造纸厂,使制浆中心整体迁往外地,有效控制了灌河水体的污染。丰源化工公司投入600万元,实施双水闭路循环工程,合理进行了硫、油和甲醇回收。厂区美化基础较好的企业,以文明单位建设升级为载体,加速向花园式工厂迈进。通过采取一系列治污措施,确保全县实现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出境水达标率100%,保证受水区人民喝上放心水、合格水。

承担并不等于沉默。淅川县委县政府深知“渠首”二字的效应,尽力面向全国打好“渠首牌”。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在此发掘出土的贵族墓地青铜器,造型宏美,纹锦瑰丽,铭文清逸,集中了楚国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专题陈列《楚国青铜艺术展》,在河南博物院展出后,被列为全国首届十大文物精品展。始建于唐代的香严寺,至今深藏丹江岸边密林之中,是中原地区大型古建筑群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临丹江的荆紫关镇,成集镇于西汉,是著名的水陆码头,唐代鼎盛时期每日停泊船只百余艘,各大帮会商会修建的会馆庙宇,风格各异,气势非凡,形成独具特色的清代五里长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至今“藏在深闺人未知”的文化风景,在县委县政府的策划下,搭上了南水北调的大船。淅川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楚文化”为历史背景,以丹江风景名胜区开发为主体,以渠首、香严寺、荆紫关古镇和龙山风景区为支撑的整体旅游方案,聘请了高级专家规划组进行实地考察、规划,编制了《淅川旅游业发展总全规划》,对全县的旅游资源、市场潜力、发展战略、建设目标作了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在丹江水库景区,投资1600余万元,购置了轻型旅游飞机和拖伞船,建设了水上平台;购置了游船和豪华艇;高标准修建了宋岗码头、下寺码头、宋岗丹江旅游接待中心贵宾楼和一批“农家乐”宾馆。在香严寺景区,投资500万元,建成了环寺公路和以经济林果、网箱养鱼为主的观光农业示范园;在荆紫关景区,投资1200余万元,按照明清建筑风格,对清代一条街进行了修复,征地30亩的三省友谊广场,已动工兴建。首次走出大山的旅游推介会,已成功地在西安、武汉、郑州、襄樊、十堰等地举行,淅川县的秀美山水,已经从南水北调的蓝图上走向了全国。

美丽的丹江库区碧透清澈,千百里伏牛山树绿花红。我们相信,淅川县的决策者们一定会带领全县人民,把淅川的新形象树立在天地之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