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基础科学迎来春天的惊喜

2003-03-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科学》杂志多次报道我国古生物与古环境研究成果


基础科学已现大丰收前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全体委员日前在北京集会,总结和规划我国科学基金事业。这批代表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在总结去年中国科学事业时,高兴地发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事业已经表现出开始进入丰收之年的三大特征。

特征一:基础科学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一些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席之地。

细心的人们不会忘记,在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我国有1位数学家作大会1小时报告,11位在国内工作和9位正在海外访问工作的数学家应邀作有关领域评述性的45分钟报告。这个数字比我国学者在此前历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人数的总和还要多。

我国古生物与古环境研究的成绩更为骄人,这些成果已使我国成为国际此类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科学家徐星等人对我国辽宁顾氏小盗龙等化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被科学界评论为是有关鸟类起源研究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工作。刘东生院士因开辟中国黄土与古全球变化研究的杰出成就,获得这一方面的国际最高奖“泰勒环境科学成就奖”。

特征二:长期的基金支持为高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人才和知识储备。

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的绘制。这是世界第一张农作物的基因组精细图谱,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精细图标准。孔祥银研究员等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2(HSFC)基因的突变可引起儿童遗传性白内障,首次提出该基因可能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相关。曾益新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建立了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大的鼻咽癌高发家系样品库,成功地把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4p15.1_q12区域。我国在以上领域已经拥有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队伍。

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支持纳米科技研究以来,我国在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和纳米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朱道本院士、刘汉范研究员、解思深研究员及他们的研究集体,在C60的物理和化学若干基础问题、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分别获得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卢柯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技术在解决金属材料表面氮化这一重大技术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此项研究成果。

在信息科学领域,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突破。郭爱克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以果蝇为模型,在基因—脑—行为的框架下,探索抉择的神经基础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王启明院士主持的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光子集成器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为此类器件在我国的实用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我国基础科学事业在人员结构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后劲。据统计,在2002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面上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占69.8%。面上项目负责人年龄分布的峰值,实现了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高年段前移到当前的35—40年龄段的历史性转变。这表明中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队伍的主力,整体队伍的年龄结构接近最具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的理想境况。

特征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获奖数量逐年提高。

2002年,科学基金支持的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奖24项一二等奖中所占比例达到87.5%。

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蒋锡夔院士和研究组主要成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连续得到十余个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资助经费占其研究总经费的67.8%。经过三代人不懈的努力,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多年空缺的局面。作为该项目主要获奖成员的计国桢研究员说:“我们必须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期不断的支持。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起,对我们的项目支持从未间断。”

瞄准源头创新是丰收关键

蒋锡夔院士的获奖等众多事例充分地说明,今天涌现的大批重要成果,往往发端于先期的探索研究。没有源头的涓涓溪流,也就没有科技长河的汹涌澎湃。坚持源头创新的定位和战略,既符合基础研究的规律,也已成为我国科学基金工作的本质特征。基于这种认识和实践,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断深化把握支持基础研究的工作定位,大力实施源头创新战略,对我国基础科学事业已经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成果的取得,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依赖于科学家充分发挥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依赖于他们的不懈探索和长期积累。我国科学基金工作遵循了这一规律,把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推进源头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断完善项目资助板块,改进资助和评审工作。推出了重大研究计划和短期预研项目等资助项目品种;采取了妥善处理“非共识”项目的有效措施,建立了连续资助的机制;不断研究和探索科学的评价标准,努力完善评审标准和程序,规范评审方式,加强评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评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我国科学基金制是借鉴发达国家管理和支持基础科学事业机制的结果。科学基金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崇尚创新、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百家争鸣”、平等竞争,淡泊名利、不尚浮华。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科学基金文化,其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培育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激情,弘扬科学精神,加强道德建设。通过建设科学基金文化,追求源头创新的理念正在与时俱进地体现到我国科学基金“科学民主、平等竞争、鼓励创新”的工作机制中,落实到“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中,影响着我国科学事业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环节。

为了强化人才战略,我国科学基金整合了人才资源项目,构架了紧密衔接、互为支持的“项目”和“人才”两大资助板块,丰富发展了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开展了支持创新研究群体的试点,取消了对在职博士生申请的限制,推出了资助博士后人员的举措,拓展了吸引和凝聚海外高水平人才,开发海外智力资源的途径。

瞄准源头创新,正在使我国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不断发展重大,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正是我国科技事业腾飞的关键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