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问题

经济访谈(49)
2003-03-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陈锡文:1950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记者:为什么现在提出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

陈锡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在发展城市和进行工业建设的过程当中,从农民那里提取了大量的剪刀差,有专家估计是六千到八千亿人民币左右,农民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很长时间,他们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果。城乡割裂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2.9,2002年是1:3.1。目前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要想真正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必须使农村收入有更高的增长,政府和城市一定也要为农村的发展做些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有些人自觉和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中,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很短的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都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这样的城乡分割发展,对农村的建设来说是特别不利的。

记者:现在城乡居民的比例,农村是60%多,城市是30%多,这样少数人扶持和帮助多数人,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总体上讲还是国力还不够强。具体说来,城市能为农村做点什么呢?

陈锡文: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财力、物力、技术、科技等等方面,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支持。要建设农业,除了农民自身的努力之外,国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这也是WTO组织中的绿箱政策允许的,使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目前,农村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比城市明显落后,尤其是教育、卫生等等。应该想办法让农民认识到教育和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自己多尽一些义务,更多的是国家在义务教育、促进医疗卫生保障的时候,有更多的投入,不让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是适应当今的潮流,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使用会减少,农民就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和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城市和城市居民怎么样善待这些农民,为他们在就业当中解决困难,而不是给他们添更多的麻烦,这也是对农民的一种重要的支持。在过去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农民这个称谓被复杂化了,指的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政府财政提供的各种福利、劳保等等。虽然农民进城从事了工人的职业,但是和实际的工人概念仍有区别。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当中,需要改革的不仅仅是让农民可以自由流动进城来选择职业,更重要的还有一系列社会管理体制,包括户籍管理体制,包括社会保障体制等等,要在城乡之间做到基本一致。

记者:应该如何做到城乡统筹?

陈锡文: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过去三农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多地注重于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十六大召开之后,提出了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中,既要建设现代农业,也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包括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前途。

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方面,在考虑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方面,在考虑市民和农民的利益方面,能够做到城乡统筹。希望政府能够转变观念、转变行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