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调研问卷

2003-04-0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尊敬的先生/女士:

经中央批准,清史修纂工程作为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日前已经正式启动。修史工程,体例先行。文化部呈报中央批准的关于修纂清史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清史》修纂的体裁是用旧体(纪传体)还是新体,叙史是用浅易文言还是白话文,拟在修纂工程启动后经专家充分论证后再定。

确定体裁体例的工作,现已成为此项工程最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它是整个工程全面展开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新修《清史》的质量。为了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决定就此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现特将有关清史修纂体裁体例需要展开调研的若干问题提交于您,望能在百忙之中拨冗指教,给我们提供支持、帮助和指导。

调研问卷及您自拟的意见,请在2003年5月1日前寄至: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转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邮编:100872),或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qinghistory@263.net。此问卷同时在互联网上公布,网址是http://www.gmw.com.cn,请予关注。

此致

敬礼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2003年2月5日

一、清史修纂应该实现的主要目标在您认为应该是什么?(任选题,可以选多项,也可以否定某些项,同意者打“√”,不同意者打“×”)

(1)以新修《清史》取代《清史稿》,能够与二十四史相衔接;( )

(2)新修《清史》应超越旧史体制,只需在“正史”意义上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 )

(3)新修《清史》是新时代修成的体现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一部清史巨著;( )

(4)清史修纂作为一项国家工程,其目标不仅仅是修一部《清史》,而应是一个系列性、多成果的大工程;( )

(5)其他(请自拟)

二、清史修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任选题,可以选多项,也可以否定某些项,同意者打“√”,不同意者打“×”)

(1)全面系统地总结已有的清史研究成果与重点创新相结合;( )

(2)有助于揭示有清一代的时代特点(包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和中国版图的奠定,清代巨大的历史变革、人口的空前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关系的新格局、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晚清近代化事业的兴起以及政治结构的变化等等),有助于反映清代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增强人们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

(3)继承优秀的中国史学传统,与反映当代史学研究水平,吸收世界先进的史学思想和方法相结合;( )

(4)主要面向现实和未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各种未刊档案和海内外的珍贵文献,能够为今人提供系统、准确的清史知识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借鉴;( )

(5)其他(请自拟)

三、为贯彻您认可的编纂原则或应该实现的主要目标,在您看来,清史修纂究竟采用何种体裁为宜?(单选题,限选一种,同意者打“√”)

(1)传统的纪传体;( )

(2)现代的章节体;( )

(3)大体以传统的纪传体为主要框架,再加以现代的改造、补充和发展;( )

(4)大体以现代章节体为主要框架,尽量吸收传统史学体裁的各种优点;( )

(5)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体裁和现代章节体平等、灵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进行一种体裁的综合创新;( )

(6)其他(请自拟)

四、您认为清史修纂宜采用何种文体?(单选题,限选一种,同意者打“√”)

(1)文言(“五四运动”之前所通行的以古代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

(2)通俗直白的现代白话( )

(3)精炼的现代书面语(现代汉语为主,含有若干文言成分)( )

(4)其他(请自拟)

五、您认为清史成果(出版物)宜采用何种字体?(单选题,限选一种,同意者打“√”)

(1)繁体字;( )

(2)简体字;( )

(3)简体字(但保留若干简化后可能会有歧义的繁体字)( )

六、您对《清史》最终成果(主体部分)字数的设想(单选题,限选一种,同意者打“√”)

(1)2千万字左右( )

(2)3千万字左右( )

(3)其他(请自拟)

七、您对《清史》成果载体的基本设想(单选题,限选一种,同意者打“√”)

(1)纸介质印刷图书;( )

(2)纸介质印刷品与电子版、网络版图书相结合;( )

(3)其他(请自拟)

八、您的其他意见(请以另纸书写)

您的姓名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学历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_工作(或学习)单位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