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染“风沙城”

2003-04-01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蒋永武 本报通讯员 颜章才 我有话说

请缨上阵缚沙魔

1995年,全国风沙化土地统一详查证实,开封市是河南省风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地方之一。有个顺口溜家喻户晓:“住在开封府,一天要吃四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1996年春天,开封市军民综合治沙指挥部成立。近万名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民兵主动请缨,开进茫茫沙原。在治沙誓师大会上,一位将军站在沙岗上,代表驻军部队发出铮铮誓言:不彻底降服沙魔,决不收兵!

勇斗沙魔七冬春

既要治沙,又要保障这里的数万农民眼前和长远生计,他们决定实行河、沟、渠、井、田、林、岗、路综合治理——在几百块数亩见方的沙地四周,各修上宽9米的路,路两侧挖出排灌沟渠,路与沟渠边都植上树。每天,官兵凌晨5点钟就上工地,晚上7点钟后才收工,每日劳动时间长达14个小时,每人每天搬挖土方达七八立方米。

有一支当年曾以鏖兵沙家浜、露宿上海街头不扰民而闻名全国的英雄部队,主动承担劈开一个个沙岗的重任。他们从几百里外的工兵团调来推土机、挖掘机,人休机不休地昼夜作业。寒风呼啸,大雪飘飘。几十名将校军官身着背心,与士兵一起挥镐苦战。空降兵某师是这支“治沙大军”中的主力军。1998年12月初,全师官兵带着炊事车,以摩托化开进开封西郊的杏花营农场,向数万亩荒沙宣战。这里是开封的“西北风口”,风沙特别大,部队艰辛奋战3天挖的沟渠,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了。官兵们不信这个邪,与风沙搏斗了3个冬春,搬动土方40多万立方米,挖沟86条,修路38条,挖河渠16条,总长达8.8万米。他们植树110万株,成活率达95%。7年里,治沙大军中有8000多人推迟婚期、假期,3000多人次带病带伤苦战。许多治沙人的故事广泛流传。人称“沙场前敌指挥官”的开封军分区副政委黄建德,为检查工程质量,盛夏顶着烈日在灼热沙海奔走,严冬披着风雪在茫茫荒原穿梭,几乎每年都要跑烂一两双胶鞋。某通信团女兵排长王辉正赶上原定的结婚日子。她与未婚夫一合计,就在工地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接着,新郎新娘共同挖坑栽树。如今,他们的“爱情树”已经长成碗口粗了。原开封市属开封县人武部部长李宏建,带领民兵治沙多年,当组织确定其转业时,生活较富裕的老家他不回,条件优越的城市他不去,硬是要求留在开封任分管治沙工作的副县长。他说:“这片沙区治不好,我死不瞑目!”

丰碑矗立黄河岸

风沙里送走了7个严冬,迎来了7个早春。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共投入人力25万人次,施工机械、运输车辆1万余台次,搬动土方200多万立方米,开挖河渠550公里,植树160万株,建成林网540个,使昔日的15.6万亩沙荒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河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生态农林区。

过去,沙区农民人均占有沙地多达12亩,但“春种一壶籽,秋收一瓢粮”,“极贫群体”名传豫东。如今,环境大变样,年年大丰收,粮、木每年增收达亿元以上,农民年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900余元猛增到2100多元。一个个“要饭村”全都成了楼房林立的小康村。

由650万株树木织成的综合林网,已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开封市的风小了,沙少了,天蓝了,旅游环境大为改善,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屹立于昔日沙区的15.6万亩林海,被河南省评为“林业精品工程”。开封市属开封县被评为“全国营造林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