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动力观”

2003-04-02 来源:光明日报 文兴吾 我有话说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当代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0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同上,第42页)。这些观点很鲜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不是一般的动力,而是“重要动力”、“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可以概称为“科学技术动力观”。

科学技术动力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放到了一个显著位置。此前,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科技思想中,对科技价值的理解通常是主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致都是如此。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科技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公众尽可能地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更多、更高水平的科学知识;二是(也是更主要的)让公众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确定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更富创造性,更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

搞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事实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确立为新时期科技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最初起,就坚持把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与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大力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和提出建议,推动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紧密结合,提出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到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相结合的实践中,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不仅全面地把握了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多重职能,而且明确地提出了“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279页】的重要论断。科学技术动力观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科技和知识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物质(实物)生产力,并且最终制约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速度乃至方向。当今时代是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实践活动已成为所有实践活动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唯物主义哲学必须给予定位和确认,确认科学实践的社会第一实践的客观地位,确认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的客观支配地位及其主导作用。科学技术动力观实现了唯物史观的这个飞跃,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出了一条基本的实践路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