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个报告直面重大现实问题

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参考
2003-04-03 来源:光明日报 梁枢 我有话说

于近期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针对现实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三个报告集中展示了作为我国重点文科高校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总体科研实力,自3月份出版以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以主题报告的形式反映、研究我国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力求提出有根有据,深入全面又富有创造性的成果,是三个报告的共同特点,也是它们之所以能赢得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研究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主编。该报告在编写之初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按照以往曾经搞过的格式,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行全面研究;二是每个年度报告集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这种方式不求全而求精,不求面面俱到而求有所突破,更具针对性,更能发挥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报告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并确定以“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这个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选题作为2002年报告的主题。报告指出,关心和支持弱势群体,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该报告整合不同专业的学者,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特征,评估了现有社会支持政策的实践与成效,提出了改进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若干原则,并就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市低保等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

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主题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期这个大背景下,对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该报告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然后收集大量的数据对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进行检验,进而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推导出符合实际的政策选择,提供给有关决策部门。

我国加入WTO到底对劳动力就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此,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的编写人员构建了一个严格的计量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加入WTO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不是像有些人想得那么大。其原因在于,贸易和外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和就业弹性过低,因此得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结论: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如何提高就业弹性,即提高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如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所有制结构,扩大非正规就业等增加就业机会。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在于,它是从计量模型中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凭主观推断得来的,是分析性的,而不是单纯描述性的,它不仅提出建议,还回答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能够为党和国家提供高水平的政策咨询。

考虑到主题性报告以中期分析为主,编写人员还在报告后编制了附录,主要对我国年度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短期政策选择作出明确的判断,重点对若干重要经济指标作出预测,并希望经过连续性研究,使这些指标变为“人大指数”。

中国人民大学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仅经济类学科就有10个国家级的重点学科,而且可以说每个学科都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在此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对同一个问题见仁见智、众说不一的局面,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带来一连串的负面效应,并直接影响到报告的水平和权威性。比如,从过去我们所见到的一些类似的报告中,经常会看到一种明显的板块拼接的痕迹:每个部分单独看都很出色,但放在一起就出现了逻辑线条不明确的问题。

怎样有效发挥学术专长,构建一个逻辑结构和价值趋向相统一的报告?人民大学的经验表明,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经济发展报告的编写由纪宝成校长亲自挂帅,实行主编负责制,经推选产生的来自经济类五大院系的数十位学者共同组成一个写作集体。动笔之前由各院系主要负责人与主要执笔人就报告的编写大纲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讨论,校科研处为保证编写工作的顺利展开,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从组织上保证了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格局的形成,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一种研究合力,保证了报告的高水平和权威性。

主管科研工作的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在总结这三个报告的特点时指出,与其他单位发表的研究报告相比,我们的报告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以研究、探索为基调的学术性、前沿性和专题性。在今后每年定期出版的报告中,我们将努力地保持这样的特色,给读者以更为丰富、翔实、多视角的学术信息。

由刘大椿教授担任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是人民大学第一次组织编写,此前并未搞过类似的报告,有25位学者作为主笔参加了本报告的撰写工作。本报告虽然也在恰当的领域进行量化分析,但多数问题是属于定性的,着重于分析和提供新思路,而且它所面对的人文社科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是多元的,目前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刘大椿教授说,他一贯主张为学力求严谨,为文但取新意。在编写和主编过程中,希望和要求每个人不要去刻意追求一种公认的确定性的结论,而是要敢于直陈己见,既然是你写的,那就要写出你心仪的有价值的东西,拒绝平庸。应该说,这种编写思路反映了近年来日渐明显的人文社科研究百家争鸣的大势,这种求真求新的态度相信是绝大多数学者都肯定的。

如何发挥自身学术优势,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在这方面,人民大学的三个研究报告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