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占春:可敬的山村小学教师

2003-04-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曾毅 孙献韬 通讯员 周俊山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本报今天刊发全国模范教师林占春同志的先进事迹。他28年如一日,在艰苦的环境里,兢兢业业地从事着最基础的教学工作,他的经历平淡无奇,却感人至深。像林占春这样的小学教师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们是支撑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林占春是个朴素的人,个头不高,面色黝黑,一脸憨厚的笑容。不久前记者翻山越岭来到吉林省永吉县黄榆乡折麻背屯,坐在耕读点的教室里,听他讲28年来的教书经历。记者请教“折麻背”的含义,林老师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说:“折麻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野草,书上写作‘遮麻’,一到春天满山遍野都是。‘折麻背’就是长满野草的山坡。”

大山里的耕读点

折麻背屯是个相当偏僻的地方,只有十几户人家,五六十口人。这儿离最近的集市也有十几里山路,中间还要趟过一条小河。每年冬天大雪封山,这儿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走到十几里外的村小学。后来,乡里在这里设了一个“耕读点”,算是村小学的“派出机构”,但先后派来4名教师,都受不了这儿的苦,想方设法调走了。一次全乡统考,每人100分的试卷,耕读点的4名学生一共才得了8分。

林占春是耕读点的第5名教师。当时他刚满18岁,还差3个月就初中毕业了,大队书记把他从课堂上叫出来:“乡里派来的老师又走了。你是这屯子里惟一的秀才,你要不管,折麻背屯可就完了。”时隔28年,林占春依然能记起书记说话时的语调,记得自己当上民办教师的那一天:1975年4月25日。

记者找到林占春当年的班主任李金喜,李老师回忆说:“当时林占春的学习在班里是最优秀的,如果能再坚持两年,没准能考上大学——再坚持两年国家就恢复高考了。”

当着我们这些“北京来的记者”,林老师讲起当年的经历,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耕读点设在屯子西头的饲养所里,是一间黑乎乎的土屋,一高一矮两块木板,就是课桌和板凳。我从山外面买来两袋水泥,到河滩上背回几袋沙子,往墙上一抹,就是一块黑板。屋外头就是饲养所,牲畜的叫声比学生的读书声还大。窗外粪便成堆,苍蝇乱飞,秋天一开窗户,屋里能落下一层屎克螂。”

“现在好多了。”林老师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前年县教育局给了1万块钱,帮我们盖了3间砖瓦房——到现在全屯也没有第二家砖瓦房,这都好到天上啦。”

记者围着屋子转了一圈,屋里没有电灯,7张课桌整齐排列,中间生着烧柴禾的炉子。屋外是一滩雪泥,7名学生在雪泥里连蹦带跳,身上溅满了泥点也全然不顾。林老师解释说:“他们在上体育课。等开春了我得把这滩水垫上。”

只有1名教师

28年来,折麻背耕读点始终只有林占春1名老师,这儿是名副其实的“山高皇帝远”,他完全可以“随意”安排上课时间和教学内容。可林老师从来都不这么做,他的课程表跟村小的一模一样,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一样都不少;学生的作息时间表里也有早自习、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在这个寂静的山沟里,林老师把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一丝不苟、井井有条。村民们说,一听到林老师带着学生唱国歌,就知道今天是星期一。

耕读点一直实行“复式教学”,学生最多时有21个,最少时只有4个,现在是7个。记者观摩了一堂“复式课”:7名学生分成4个年级,两个年级冲着西墙,两个年级冲东墙,东、西墙上各挂一块黑板。林老师在教室里不停地走动,一会儿教一年级念生字,一会儿给二年级出算术题,一会儿让四年级默写生字,一会儿又让五年级做应用题,忙得不亦乐乎,一堂课下来,至少走了好几里路,额头上都冒汗了。记者翻看林老师的备课本,每一个年级的每一门课程都有详细的备课内容,而且全部使用最新教材。

说起教材,林老师有一点抱怨:“也许这个耕读点太小了,老是被人遗忘,经常出现教科书漏订的情况,不是少这本就是缺那本。”每次碰到这种情况,林老师就把书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同学们抄在黑板上。林老师生怕落了伍,一有空就往村小跑,听听有什么新精神,学学人家的先进教学法。林占春当民办教师的第三年,折麻背耕读点就在全乡统考中拿了个第二。从此这里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全乡前茅。

没有一个孩子辍学

折麻背屯整整两代人都是林占春的学生,28年来,这个至今仍相当贫困的屯子里,没有一个孩子辍学。

据林老师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屯子里的孩子不上学,多半是因为家长不重视,甚至把孩子藏起来。林占春就直接到学生家里去找,找到一个背起来就往学校跑,跟抢孩子似的。为了孩子上学的事,没少跟家长闹矛盾。到了90年代以后,学生不读书多半是因为家庭贫困,林占春就拿出自己的民办教师工资,替学生垫上书杂费。20多年来他挣的工资不足1万5千块钱,很大一部分又花到了学生身上。林老师说:“咱们这儿不可能有学生辍学,屯子里就这么几十口人,谁家孩子长大了,都得我来教,哪个也不能丢下。”

没丢下别人的孩子,自己的一双儿女先后到了读高中的年纪,林占春却无力继续供养,尽管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错。2002年9月7日,林老师要到北京去参加“全国十杰教师”的颁奖活动。临走时,他给已出嫁的女儿打了个电话,问她要买些什么。电话那端的女儿哭了:“这么多年,你是第一次问我这样的话。”

他的名字传到大山以外

林老师清贫的日子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期间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屯子里学历最高的人,大队曾推荐他上大学、当兵,为了这个耕读点,他都放弃了。1992年,全国都在搞民办教师转正,不知道为什么,林老师被排除在外,他有点伤心了。这时候正好有朋友在城里帮他找了份工作,月收入是民办教师的好几倍,他打算先到城里干几天看看。动身的那天早上,一推开门,全班6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齐涌进屋子,孩子们有的抱腿,有的拉手,哭着说:“老师,你走了,谁教俺们呢?”家长们则搓着手,笨拙地说:“这些年,你吃苦受罪,为的是啥,俺们心里有数。”林老师把6个孩子搂在一起,一个个抱起来又放下,放下再抱起来,眼泪夺眶而出:“老师哪儿也不去,快回去吃饭,一会儿上课去。”

从那以后,林占春再没动过出去的念头。学生们一个个长大成人,许多人走出小小的折麻背,有的成了乡干部,有的当了中学校长。林老师的名字也渐渐传到大山以外。1999年,当了25年民办教师的林占春终于转为公办教师。2000年,他被评为吉林市优秀教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中小学教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