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定不移地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2003-04-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丰捷 我有话说

记者:党的十五大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清华基本完成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阶段发展任务,为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和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您认为清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顾秉林:首先,我们完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学科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我校根据“发展工科优势,加速理科、经管学科发展,完善人文、社科、艺术和医科等学科布局,力争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突破”的学科建设思路,完成了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现在,全校有12个学院、共48个系,其学科范围涵盖工、理、文、法、管、艺、医等学科领域。最近,教育部与卫生部决定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内,清华大学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7个、硕士点178个,其中全国重点学科64个。同时,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全校形成了信息、先进制造、核能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材料、航空航天、化工等一批具有优势的工程技术学科群;10多个具有优势的学科得到重点建设,为冲击世界一流水平打下了基础;以学科交叉为手段、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也逐步形成。

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

第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五年来,清华大学科研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其中:2002年科研经费9.5亿元,比1996年的3.49亿元增长了170%;据我校图书馆SCI信息中心统计,2002年我校被SCI(网络版)收录的论文1853篇,是1996年273篇的6倍多;2002年申请发明专利583项,1997年以来全校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0项。

第四,产学研结合,为国家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几年来,清华大学不断推进与地区、企业的合作,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局面。近四年承接企业合同3223项,合同总额超过15亿元。

第五,培养与引进并重,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六,加强公共服务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育人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

记者:“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是清华一以贯之的治校精髓,而在清华大学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如何使办学理念与时代精神协调统一?

顾秉林:多年来清华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指出:“纵观历史,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固然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清华大学九十多年的历史留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治学范式,彰显了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又红又专,敬业自强”的精神风貌……这些理念构成了清华校园文化的主体,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献身于祖国的清华人。

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清华大学自觉从国家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趋势出发,与时俱进地学习世界教育的先进经验,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应该说,这些年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比如对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运用到新的办学实践中,或者表现为新的实现方式。同时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思想,不断深化学校改革,努力推进教育创新。

清华精神和清华的办学理念,不仅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动力和财富,对在这里工作学习的每一位教师、学生,对从清华园走出去的每一名毕业生来说,也是鼓舞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努力工作、做出贡献的精神力量。我个人对此的体会就很深,前年90周年校庆前夕我应《清华大学校友通讯》杂志之约写了篇短文,文中用24个字归纳了自己对清华精神的体会:“循常理,不跟风;肯吃苦,不取巧;勇探索,求创新;心常乐,不知足”。

记者:您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顾秉林: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唯一的标准,但对国家和民族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

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社会各界都很关注,不同的议论也很多,对此,我们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已经为中国的大学在实践中回答“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基于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认识,我就一流大学的评价和建设问题的具体看法是:

一、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对所在的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这是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判断一所大学是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重要标准。

回顾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大学之一,首要的原因在于清华大学“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行胜于言的风格,使清华人几乎从不谈自己作出了什么贡献。这里我破例举一个例子,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就有14位是清华校友。

第二、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是研究型大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能源源不断地出大量创新成果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骨干人才。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共性的体现,这些共性主要是为我们的发展找到一个参照系。

从清华大学来说,很重视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为此,清华大学在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放在首位的同时,也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我们的基础研究水平,扩大我们的学术影响。以科学研究索引(SCI)收录的文章为例,哈佛大学每年差不多都有8000多篇,全世界超过2000篇的约有100所大学,而清华大学1998年全校只有200多篇。SCI是在国际上反映大学学术影响力和水平的一个指标,学校于是决定采取措施抓这个问题。

第三、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在国家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和中国的若干所重点大学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世界上被公认的哈佛、MIT、牛津、剑桥、东京大学等著名大学,几乎都在发达国家。因此,也有一些国内同志认为中国现在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时尚早。这些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偏颇之处。我们认为,清华大学和中国的若干所重点大学完全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更没有一所一流大学在所有方面都是世界上一流的。说到一流大学,人们往往只提哈佛、MIT,但就是这两所“超一流”大学的特点也很不一样。根据清华大学有关部门的研究,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联盟(AAU)这个人们普遍承认的美国一流大学群体中,不仅各成员学校有很多差异,学科优势各不相同,而且其中也有一些著名大学崛起也不过短短二三十年,他们的实践证明大学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尊重教育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选准学校建设发展的突破口,我们就完全有希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进入到世界的最前沿。

与此同时,国家的发展为中国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拿办学经费来说,尽管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我们的办学经费还相差很多,但这几年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