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医患关系注入人文关怀

光明论坛
2003-04-10 来源:光明日报 方又文 我有话说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唤一种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但医患关系的紧张在当下依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状况。经常是患者和家属一腔怨气,因为看病要看医生的脸色,有的还要送“红包”;医护人员也是满腹苦水,因为承受风险大,辛苦多,有时还要挨骂。那么,医患关系的不和谐真的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么?韦加宁大夫的事迹给了我们一种答案:从医生自身做起,在医患关系中注入博大的人文关怀。人们从韦加宁大夫身上看到,原来医生可以体谅病人到如此程度。

韦加宁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手外科专家,因为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获得了中国卫生界的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韦大夫能够一次完成的手术,绝不让患者受二次手术的痛苦,能够在门诊解决的手术,绝不让患者住院治疗,尽力为患者设计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他画出每次的手术图谱,写出可以达到的功能,跟患者详细讲解,耐心商量;他不仅关心患者的病情,更关心患者的心情,像朋友和长辈一样为患者考虑生存与未来;他从不收患者的“红包”和礼物,对于经济拮据的患者,他不仅不让他们挂专家号、交点名手术费,甚至还给他们捐钱捐物。他对病人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用真诚和无私获得了病人由衷的信任和尊重。

其实,人文关怀之于医患关系是自然而然且尤为重要的,因为医生的职业有其特殊性,工作对象就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生更应当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注人的感受和情绪。没有哪个医生会反对人文关怀,只是对于医生而言,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了医患关系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或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在行医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是更为关键的。不可否认,病人不单需要肉体上的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真诚的关注和抚慰。作为医生,不仅要为病人解决病痛,更应该理解患者心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阴影。对于医生来讲,抱着“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的态度显然无法获得和谐的医患关系。

当人的肉体受到病痛折磨的时候,就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善意和体贴,医生本人也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体验。那么,一个好医生,就应该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耐心地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肉体和心灵的健康。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医生,在现实生活中还不是太多。以笔者的就医经验为例,自认为算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清晰地表述自己的不适症状,但还是时不时遭到医生的抢白,有时问不了一两句就被打发走了。可以想象,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或许是千里迢迢前来就医,或许是家庭很贫困,还要考虑给大夫送“红包”,对病情叙述稍有不慎就受医生白眼,说不了两句就惹得大夫不耐烦,在医院各个角落总觉得像欠了别人什么,自我生命的脆弱和无助的感觉就会愈发凸现,在这样的心情下病情如何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病人是多么需要和缓的语言、耐心的态度、和善的笑脸。

有些人或许觉得这很难,每天看那么多病人,哪还有时间去想人文关怀?其实,人文关怀并不空泛,就像韦大夫那样,把病人当亲人,把工作当乐趣,把医术当艺术,爱心自然会让关怀无处不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