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共和国卫队哪去了

2003-04-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克勤 我有话说


共和国卫队“蒸发”联军调整战术

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战争已持续3周。战争既没有如美国期望的那样伊军望风倒戈、平民载歌载舞欢迎解放的“速战速决”,也没有陷入伊拉克声称的“城市游击战坟墓”,甚至连战前人们普遍预期、称得上规模的激战至今尚没有发生过。伊拉克40万大军,尤其是十多万精锐共和国卫队至今消声匿迹,似乎“蒸发”了。战争的进程,从美国最初的“斩首”、“震慑”轰炸,到目前美英联军调整战术围攻巴格达的“耐心”和“突击”,一连串的出乎意料令许多军事评论家们颇费猜测。

这场战争双方的实力相差太悬殊。媒体普遍认为,失去军事、经济外援的伊拉克注定不会成为“中东的越南”。萨达姆手中最令美国头痛的王牌不是军事上的,不是共和国卫队,甚至也不是“生化武器”,而是反抗侵略的民心和国际反战道义声援。因为,如果直接对阵,萨达姆手中哪怕是再精良的部队和武器,在美国高科技装备面前都不堪一击,而生化武器的现身则无疑等于宣告美英攻伊的合法。

萨达姆尽量拖延战事,希望能熬到酷热炎夏,拖到巷战带来双方的巨大伤亡超过美英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容忍度,从而借助民意和国际舆论使美英政府下台,重返联合国框架解决伊问题。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结局,这无疑将是萨达姆名扬史册的“世纪大捷”和布什的彻底失败。

共和国卫队和特别卫队是萨达姆的精锐王牌军和安全屏障,是萨达姆生存的象征。它分为南北2个军,3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2个步兵师和几个独立旅,共14万人。该卫队主力分布在巴格达和北部萨达姆家乡提克里特。美军“网开一面”、“调虎离山”等诱其露面全歼的计谋均未成功。他们根据萨达姆的指令保存实力,随时可化整为零、混入平民,依靠城市建筑化解美军的机动、空中优势。

美国此次选择3月20日攻伊,源于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份准确的“内线”情报,称萨达姆和助手2小时内藏匿在巴格达南部某地。布什和助手们紧急研究后拍板开战,美军用精确制导导弹和钻地重磅炸弹猛烈突袭,指望一举“斩首”,不战而胜。但这次轰炸似乎晚了些,萨达姆死里逃生。随后,美军抢先出动地面部队,同时发动“震慑”轰炸,指望速战速决,尽量减少伤亡。

美、伊对这场决战都备战多年,美军斩首、震慑行动见效不大,双方根据战场进展调整战术,实施新型城市战。萨达姆吸取教训,早就把全国划为4个军区,由儿子和亲信分头坐镇,增强独立抗击力,成立各级“督战团”,分发武器,准备打全民游击战。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巴格达面积860平方公里,人口540多万。尽管城内道路宽阔、高楼很少,不利于巷战,但盲目攻城造成平民大量伤亡肯定将给美英造成强大国际舆论压力。

美国去年就制订了充分发挥信息高科技优势的现代立体化战术。动用了媒体、电邮、广播、电视、传单等招降攻心战,准备动用许多先进武器,包括精确制导炸弹、电磁脉冲弹、高能弹、钻地高温弹、激光弹、微波武器、化解生化武器炸弹,甚至战术核弹;还重点进行突击、巷战、地道战等攻防演习,准备使用夜视仪、机器人、无人战车、微型飞机等打巷战,代替士兵钻洞爬墙、捕抓机动目标、测定隐藏敌人,精确打击。

美军在战场上占据主动,进攻战术由最初的“速战速决”改为“需要打多久就打多久”。对萨达姆实施“瓮中捉鳖”,战术上尽量避免巷战和伤亡,而不是占据实地。美军最初的地面推进速度创纪录,平均每天百公里,并充分发挥机动性,进行纵深穿插分割,占据主要港口、油田和西部、北部要地,令伊军不敢露面。对巴格达包围后,不急于攻城,而是突击试探。美军有意保留伊方广播电视,跟踪通讯,敲山震虎,意在发现萨达姆的蛛丝马迹,追踪直捣地宫“斩首”。

萨达姆在劫难逃

上次海湾战争,盟军轰炸38天,伊部队溃不成军,“倒萨”易如反掌。萨达姆当时在地宫里流泪叹道:难道就这么完了吗?但老布什反复掂量,50万盟军只把伊军赶出科威特,放萨达姆一马。绝境中的萨达姆喜出望外,接受了盟军的所有条件。美国明知可能养虎为患,但为了对付伊朗、苏联,防范分裂的伊拉克殃及海湾后院,仍然把萨达姆作为中东抗衡棋子来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这如同美国当年援助拉登反对苏联一样。

伊拉克是得天独厚的文明古国,有丰厚的石油资源,以地区霸主自居。然而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巨大损失后又连遭12年国际制裁和核查、美英13轮108次轰炸,伊拉克已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

萨达姆利用了所有可乘之机,借助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中东政策的不满及美欧对遏制两伊的分歧和利益冲突、国际社会对12年国际制裁殃及平民的同情,连连铤而走险顶撞美国,抗拒国际核查,力图取消制裁、恢复国力。萨达姆总是在大兵压境下最后一分钟让步,美国不甘连连遭涮,一直寻机去掉这个心病。

“9·11”袭击强烈冲击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美国借反恐扩张势力,视中东为极端势力的大本营。美国攻伊倒萨,意在建立亲美“民主”政权,重新改造中东格局,当然还有控制世界三分之二石油和巨大军火利益的驱使。布什早在2001年12月便宣称:“下一场反恐战争将在伊拉克打响”。尽管法德俄和阿拉伯世界反对美国攻伊,全球反战示威如火如荼,然而决非“抗美援萨”,反对的只是美国单边动武而不是倒萨、解除伊武装。在这场美伊之争中,萨达姆打“擦边球”再娴熟,这回恐怕也是在劫难逃了。

21世纪新战争理论和鲍威尔主义

这场战争将对未来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举世瞩目。战前军事专家普遍根据上次海湾战争的经验用3个6(6天轰炸、6周占领、6月军事管制)勾画伊战,但第一天就失算。因为此时主持战事的已经不是当年的鲍威尔,而是号称强硬“铁三角”的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副部长沃尔福威茨。

鲍威尔12年前出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总结海湾战争等国际军事冲突,提出“退出战略”,即集中优势兵力达到目的后,迅速撤离,以尽量减少伤亡。继而又总结成“鲍威尔主义”:现代战争的取胜,必需有绝对优势的军队、明确的战争目标和广泛的国际国内支持。

拉姆斯菲尔德出任国防部长后,提出“新战争要有新思维”,推崇“21世纪战争新理念”:依靠小型的地面突击部队、配合强大的精确轰炸和准确的情报系统,毁灭性打击敌人指挥中枢。

布什认为此前的遏制、威慑、大棒加胡萝卜冷战策略对付恐怖主义已经无效,明确提出保护美国“绝对安全”的“先发制人”战略。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实施国家导弹防御体系,成立国土安全部,并宣布对美有“潜在威胁”的7个“无赖国”和3个“邪恶轴心”。

罗斯福1916年称,国际关系的正当办法是,“嘴里说话温和,手里提根大棒”。美国随着实力膨胀更信奉武力。去年2月,“铁三角”就制订了“闪电出击”计划,建议用7-9万精锐突击队,在猛烈准确轰炸掩护下,突袭巴格达,干掉萨达姆。布什当时没有采纳,还是主张通过联合国框架的海湾战争模式。然而联合国通过1441号决议后,4个月的核查仍然没有找到任何“证明伊拉克实质性违反安理会决议”的动武证据。美英声称联合国再查12年仍然不可能查出名堂,决定武力核查。布什转而支持“铁三角”战略。现在战事不如想象的顺利,又转而倾向于鲍威尔主义。

布什更关注战后问题,这远比军事胜利更棘手。因为,战场取胜、倒萨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没什么悬念。而战后接管、新政府、重建、联合国协调、中东反美情绪激化等等,都存在变数很大的风险。尽管现在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国人支持攻伊,但不少人担心,这场反恐战争带来的是中东更动荡、美国更不安全。

不管怎么说,美国单边攻伊,底气不足、师出无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和联合国宪章都禁止战争手段,例外只有3种:民族解放斗争、安理会维和、自卫反击。美国攻伊哪条都不沾边。

东西方文化、宗教、民族冲突,以及背后的经济剥削、压迫和不合理制度,是恐怖主义的生存根基。欧洲主张通过经济合作从根本上铲除恐怖势力,反恐最终要靠全球经济和政治平等来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