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身世述厄运 余韵唱和平

2003-04-11 来源:光明日报 任鹏 我有话说


宽阔明亮的舞台上,钢琴家斯皮曼坚毅的表情使平静的脸庞充满慑人的光泽,指尖下流淌出动人的乐章仿佛表达了对法西斯罪行的控诉、对和平生活的欢唱。这是不久前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的影片“钢琴家”当中的画面。在当前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背景下,这部以反战为题材的影片获此殊荣也许并不偶然,大师级的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影片中对和平的诉求表达了人们的愿望。

影片改编自波兰作曲家斯皮曼1946年的自传体小说,大部分情节与音乐并无关系,它更多地描述了一位犹太钢琴家在二战中的悲惨命运。斯皮曼历经艰辛从纳粹集中营逃脱,被好友安排在犹太聚居区里躲藏。当寒冷和疾饿把他折磨得形容枯槁时,一位好心的德国军官发现了他,使他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当德军战败,和平重现之时,蓬头垢面的他又恢复了优雅脱俗的气质,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此时,观众在与主人公共同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恐惧和磨难后,对影片主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和平才是幸福的彼岸。

这位生活在城市废墟中的钢琴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影片《劫后余生》中在荒岛中求生的汤姆·汉克斯。所不同的是,后者只是处在自然的荒岛,而前者却面对着同类的威胁,人性的荒岛。通过比较,人们很容易得出到这样的结论:自然并不是人类的敌人,而人性的灾难才是人类难以逾越的困境。

钢琴家斯皮曼的形象在影片中丝毫没有被人为地抬高,面对法西斯暴徒,他没有“美丽人生”中犹太父亲的乐观精神,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曾经因食用发霉的土豆而中毒卧床;曾经被德军的大炮轰得四处奔命;曾经在见证纳粹士兵随意处决无辜的犹太儿童时无奈地叹息……但也许正是这种平凡拉近了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使观众总是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更深地投入到影片的情节当中。

犹太裔导演波兰斯基幼年随家人从法国移居波兰。他的母亲在二战时惨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流落乡村,度过了战争的艰难岁月。由于波兰斯基的经历与主人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而他对此类题材的把握相当到位,影片中无处不渗透着他的真情实感。他用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助烘托出和平的可贵,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幸福,令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图片均为电影《钢琴家》剧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