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体罚”为何屡禁不止

2003-04-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通讯员 王从容 我有话说

日前,记者在江苏溧水县白马镇王家边小学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位11岁的三年级女孩因为两道算术题没有做出来,被数学老师用木条打得住进医院。

没过一周,在江苏连云港灌云县同兴镇中学又发生了一起案件:一位四年前因不守课堂纪律被老师体罚以至患了糖尿病的14岁少年,为索要医疗费而举起尖刀刺向了校长。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记者打开互联网,在一个网站,输入“教师体罚”4个字后,竟冒出许多相关报道。

教师哪来那么大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何以大动手脚,“挥拳”学生?江苏省教育厅一位领导说,“体罚”有一个共同点,大多发生在经济落后地区。

一个干了20多年教育工作的农村中学校长说:“工资没保障,任务又繁重,要抓升学率,要排名次,自己还要抽时间进修,搞不好还可能落聘。”多年来,教育的投入问题很不平衡。以江苏为例,苏北的贫困地区,教师长年领不到足额工资,只以面粉、米粮作为“补偿”,这样一来,优秀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盐城市2001年已流失教师191人,泗洪县近两年流失教师200多人,涟水县去年流失100多人。

由于严重缺编,各市县不得不选拔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再从小学选拔教师到初中任教,小学则只能启用代课教师。这样一来,直接带来了几个问题:由于优秀教师流失,本地教师多为拔高聘用,其文化素质低下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态,形成了为“成名”,为“高额奖励”,为“转正”而教的教风,同时将压力转向了学生。因为学生的成绩直接关系其个人利益。

分数第一是“祸端”

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校园“体罚”的事件,为何屡禁不止?各大小报纸、媒体也多次曝光“体罚”现象,可为何屡曝不停?江苏溧水县白马镇王家边小学那位11岁女孩的家长说:孩子读书不好,老师可以打两下,但出手不能太重。据记者了解,面对“体罚”,有不少家长认为“老师也是为孩子好”,在出现“体罚”现象的学校,也有家长含着泪说:“打孩子没关系,但请轻一点。”

据报载,曾经逼学生吞苍蝇的云南一位老师,被学校辞退后,全班36名学生居然有33名学生家长联名要求学校让其返校,否则不送孩子上学。他们说:“他是我们这里几十年没见过的好老师”,“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何这些家长这么狠心?

时至今日,衡量学生素质、衡量学校业绩、衡量教师工作水平的唯一标准仍然是考试分数,这样一个量化了的指标。只要能把分数搞上去,老师的“体罚”甚至一些过激的行为似乎都是可以接受的。

杜绝体罚须从教育公平做起

记者发现,几乎所有“体罚”的受害人都是普通群众的孩子,没有一位是乡长的儿子,县委书记的女儿,凡是有“背景”的学生都平安无事,教师找的“出气筒”往往也不是成绩最差的,但却都属比较听话的,家庭很普通的。看来要杜绝校园“体罚”现象,还必须从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做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