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再就业之路

2003-04-15 来源:光明日报 赵保胜 我有话说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一个长时期内,都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并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加以强调,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因此,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再就业之路,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测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劳动力就业岗位就增加125万个。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其它任何方法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发挥其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以工代赈,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当前我国第三产业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挖掘就业潜力。四是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五是实施名牌战略,突出抓好大企业、企业集团,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六是在“创新”上下工夫。

在我国,短期内政府用行政手段促进劳动力再就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绝不是根本方法和长久之计。应积极运用市场法则,实现市场就业。所谓市场就业,是指在国家宏观就业政策的调控下,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来决定就业的数量和工资水平,通过就业竞争、供求双方双向选择,实现劳动力就业。市场就业不是劳动力全部就业,而是以一定比例失业为前提的。由于没有失业就不可能形成就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因此,可以说市场就业又是有效就业,即,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经济效能条件下的就业,以逐步从“社会效益型就业”为主转向“经济效益型就业”为主。

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实行多渠道就业。在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今天,许多职工熟悉的传统工艺、技术逐渐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在职职工必须通过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的职业要求;下岗职工也只有通过培训和技术教育,学习新的技术、工艺,才能创造条件,及时向新的产业转移,重新上岗就业。要充分利用高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广播电视函授和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现有条件和设施,免费或减费培训下岗职工,加快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再就业能力;下岗职工也要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新形势,变被动等待安置就业为积极主动择业,立足现实,实现多渠道就业。

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合理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超过5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1亿多人,常年流动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涌入城市。目前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约在7000万左右,其中有50%左右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由于农民工对工种、报酬等要求比城市工人低,因而其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形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的途径是加快实现农村产业化,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扩大农村内部的劳动总量,尽可能实现就地消化。

实行灵活的就业制度,增加劳务输出。一方面对部分劳动者实行阶段性就业政策。例如,有些劳动者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可参加脱产学习和培训,适当延长妇女养育婴儿休假时间等。另一方面,可在一些行业推行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工时以及非完全工作周或适当延长年休时间,从而达到增加社会就业总量的目的。鼓励下岗职工到境外、国外谋求工作,通过输出劳务扩大就业。

健全制度,完善政策,推进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各级政府应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力争用不太长的时间把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国有、集体、“三资”、私营、个体经济单位。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档案制度的改革,为国有企业分流富余职工和人员流动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为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以扩大就业总量。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将会减少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收入,但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政策要配套,并用足用好。要改变以往这个部门松绑、那个部门紧绑,这个部门给了优惠方便、又被另一个部门拿去的状况。在实施再就业过程中,各部门要协调一致,真正形成合力,做到事半功倍。并用足用好优惠政策,使之产生效益,收到效果,切实把党和政府对下岗职工的关心体现在他们身上。要加强再就业工程的各项日常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努力做好协调工作,监督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