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英语——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再生

2003-04-15 来源:光明日报 吕文澎 王法吉 我有话说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一个严肃的概念,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法,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由此可见,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主要在两方面影响着英语:一是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食物、居住方式、生活器皿等;一是精神文化方面,如政治制度、法律形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以上两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得英语国家的英语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中国人在接待外宾、外贸洽谈、对外宣传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国特有的社会与文化;使用英语的中国人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成长、生活的,难免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这种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进而使英语在中国“本土化”,并得以再生。

尽管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然而,英语在跟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漫长接触中、在中国人的长期使用中,不断扩散与发展,在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异分化。中国英语在词汇层面的特征最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由于受到汉语思维与汉语句法的影响,中国英语倾向于修饰成分前置,致使中国英语在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就篇章和文体而言,汉语的陈述和描写跟英语相比更加崇尚华丽,而英语写作崇尚平实;英语论说文喜欢用委婉含蓄的句式陈述观点,而汉语则喜欢直截了当。但在中国人的英语写作和宣传资料中,汉语写作特点和篇章结构几乎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英译的政论文章中。然而,透过《红楼梦》(杨宪益夫妇译)等一批成功的英文译作,不难发现:中国英语若应用得当,它能更忠实地反映原文;尤其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或现象方面,它有独特的作用。

英语跟中国文化接轨,使英语自然负载有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面对中国英语,西方人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若仍沿用潜意识中已成定势的参照标准来考察,就很容易用“不标准”、“不地道”之类的词句来描述。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并不一定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故此,人们常借助于“求同存异”的原则,来理解、包容外来文化。具体地说,要想成功地完成以英语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中国人就要充分尊重英语的语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习俗。当然,外国人也得充分理解和容忍中国英语中的异国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的内在动力,也可促使他们接受其文化中所没有的中国英语表达。

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一旦被确定为变体,就无对错或优劣之分。过去我们一味追求如何掌握地道的英语,这实际上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理解别人;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就必须学会和研究中国英语的特色。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为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英语全面、系统、客观、科学的规范与研究,还有待语言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总之,中国英语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研究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