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唐贵妃》与梅兰芳精神

2003-04-16 来源:光明日报 郭小男 翁思再 我有话说

中西合璧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近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作为导演与编剧,在欣喜之余,我们无疑首先将此归功于梅兰芳体系,归功于梅兰芳精神的弘扬。

提到梅兰芳精神,人们总会想起梅大师的名言:“移步不换形”。梅兰芳以毕生精力,推行他的艺术改革,使观众每看必感新意,同时又都承认舞台上是京戏。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这40年来,哪一天不是想在艺术上有所改进呢?”同时他又说过:改革创造应先吸取前辈的艺术精华,而反对没有根据的“凭空臆造”。两年前我们开始《大唐贵妃》创作时,一方面想的是形制出新,另一方面则要固守“原汁原味”。这就是我们体会的“移步”和“不换形”两方面的统一。

创作之初,我们把《太真外传》和《贵妃醉酒》两出相关题材的梅派戏摆到一起,筛选出经典和已经获得流传的那一部分,使它们在新创剧本中成为结构要素。也就是说,《大唐贵妃》剧本的创新,是以保留这些经典唱段为前提的。《大唐贵妃》共保留10段梅兰芳原创唱腔,其中8段原属《太真外传》,2段原属《贵妃醉酒》。在这保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新剧本的情节和文学气息同原来腔词不统一的情况,此时,我们就谨慎地对个别字或词进行改动,特别注意使新词与被替换者之间的音韵、平仄相协,这样唱腔就不失原貌了。比如“剪青丝”一段,原词是“我这里持剪刀心中不忍,都因是要藉它献上殷勤。无奈何伸玉腕忙来剪定,一霎时珠泪滚万箭穿心。”现改成“我这里持剪刀胸中如焚,这青丝是情丝一缕千斤。全仗它将万岁旧梦绾定,一霎时珠泪滚万箭穿心。”演唱时只须在第2句末尾改用一个适应阴平调的小拖腔,就可做到新与旧的统一,既提高了文学性,又使老观众耳顺。此外有30段左右的新唱段,这是我们可以驰骋创作想象的领域。比如,李龟年的“会聚了”一段,我们借鉴当年现代京剧的经验,用了“西皮宽板”。在剧中出现三次的主题歌“梨花颂”,大大突破旧的板式,用西洋的和声对位、模进移调等作曲手法重新结构,然而它的构成元素却是二黄四平调。这段“京歌”,以交响乐团配合京胡等“三大件”伴奏,亦新亦旧,亦中亦西。我们力图使梅派唱腔以这个崭新的载体保存并传唱。

《大唐贵妃》的舞美,当初是为上海大剧院度身定制的。现代化的剧场有着新的建筑理念和形制,其高空、地下的高度和空间很大,利于布景的升降变化,转台的功能还可以推进和后撤等。这些设备如能充分用上,必使观众耳目一新。不过这样一来,就必须做实景,于是就出现如何与传统写意艺术观相协调的新课题。中国的传统戏曲同千年农业文化相生相伴,“一桌二椅”式的舞美形制,是当时物质不丰富的产物,但它造就了我们东方气派的写意戏剧,造就了京剧舞台的虚拟程式。为使创新不离传统基因,《大唐贵妃》的做法是:实景照做,却以写意原则统领。例如“华清赐浴”一场,台中央的转台上是华清池外貌,杨玉环宽衣上台阶,朝背面池下走去,渐渐隐身。台前浴女舞罢,转台开始转动,逐渐现出背面的池底,杨玉环在那里披浴巾起浴舞。同一座转台,同一个地点,说它是哪里,它就是哪里,体现了虚拟性。这种有实景的“写意”做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写意”。

梅兰芳在艺术生涯中,不断创造时尚。一般来说,时尚流行于一时,却未必能流传后世。而梅兰芳的当年的时尚却多数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今天的经典。“梅兰芳精神”之伟大,即在于此。《大唐贵妃》要以此精神求此境界——让东方气派的中国京剧接轨世界先进文化,使今天创造的梅派新时尚,也能够成为后世的经典。我们深知,贯彻好“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保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