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评论一议

2003-04-16 来源:光明日报 张德祥 我有话说

文艺评论是文艺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呈现出怎样的审美风尚和精神状态,固然和一定的社会风尚有关,也不是与一定的文艺观念无关。很显然,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取得了那样辉煌的成就,与当时繁荣的文艺评论密切相关;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觉醒以及对国民性的改造和民族精神的重塑,同文艺观念的革新也是密不可分的。无论如何,文艺评论对创作、鉴赏、审美趣味的形成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都是有重要作用的。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的任务,除了不断加强和改善文化领导工作之外,还应当重视文艺评论工作。

评论的作用就在于对文化内涵的解析和辨识,使人们认识到何为先进,何为腐朽,从而建立起先进的文化观念与艺术观念,使人们能够识别并自觉抵制腐朽文化。毋庸讳言,把腐朽当神奇的现象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并不鲜见,对落后文化的留恋与厚爱更是屡见不鲜。原因之一就是文艺评论的衰弱甚至缺席,是文艺评论的滞后甚至失语。在当今这个众语喧哗,炒作成风甚至噪音聒耳的文化市场上,少了真正意义上的严肃的科学的评论之声,谁也不会觉得缺少了什么。但对于先进文化的建设、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来说,确实是少了什么。可不是吗?我们一些文艺作品中还存在着与落后生产力、落后政治制度及落后文化相适应的观念,存在着对帝制权力的崇拜和暴力的欣赏,对豪门贵族逝去的骄奢淫逸的无限留恋与惋惜,奴才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的文化产品能培育出什么样的灵魂呢?一位评论家写道,“我从眼下层出不穷的贪污犯看出,他们抢掠金钱的疯狂决不亚于‘文革’中迫害他人,攫取权力的疯狂。我不禁为之怅然:昨天与今天之间真的已隔着鸿沟?昨天的人心与今天的人心真的已全然不同?外在的文明的进步真的可以代替内在的文化的进步?”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建设,而文艺绝不仅仅只有娱乐功能,它对人的灵魂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塑造功能,它对社会风气同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文艺评论的式微,固然有种种客观原因,这里暂且搁置不论。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文艺评论也必须与时俱进,首先是从适应新的时代变化、满足新的时代要求着眼,进行自身调整和努力。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有待改进。

一是评论形式的大众化。文学评论与文艺研究是科学性很强的学术工作。那么,是不是就只能让它停留在书斋中,存在于动辄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体”的形式之中?毫无疑问,学术著作与学术论文是文艺思想和理论的一种表达形式,是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种载体。但这种长篇大论的“论文体”并不能走向大众,也不可能被越来越忙的大众所接受。基础理论建设当然重要,但它不能够代替具体的、生动的文艺评论。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与文艺创作实践相结合,不能对大众发生影响,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文艺理论的价值,通过评论的途径才能真正实现。大众不需要评论吗?非也。大众只是不需要那种思想苍白、概念深奥、言长而意短、有话不好好说而宁愿佶屈聱牙地绕弯子兜圈子的迂腐评论,大众需要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感而发、短小精悍、一针见血、见解新颖的评论。这些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加剧,使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读那种枯燥的长文。所以各种文体都在适应新的阅读需要,尤其是随笔短文的兴起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要。而“评论”的文体却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么呆板与干瘪,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也是文艺评论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真正的评论难以为继时,代之而起的便是商业炒作与无聊娱乐,对一个什么明星的感冒或打喷嚏或婚变什么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对一部作品的意义的探讨,花边新闻的无聊炒作淹没了对作品的审美评价,并美名曰“文化娱乐”。看起来热闹异常的文化版面或栏目中却是思想与精神的荒芜。因此,艺术评论、文化评论必须首先从文体上、形式上放下“架子”而面向大众,走向大众,以生动活泼的、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人们难道只对那些明星的喷嚏感兴趣而对言之有物的审美智慧没有兴趣吗?

二是评论对象的广泛化。很显然,在当今这个以影视图像与电子传媒为主体的传播时代,传统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已经边缘化了,文字的叙事已经被先进的电子技术转变成了可视可听、可观可闻的声象叙事即影视作品,这已经成为大众接受的主要方式。影视作品看起来是一种综合艺术,但它无论综合了多少种艺术,从本质上来说,却仍然是一种叙事文学——以文学为本,它只不过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叙述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评论与文艺评论在今天已经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对象,而必须扩大视野,面对更广泛、更丰富、更多样的叙事形式,使原来的单纯的文艺评论蜕变为综合性的文化评论。电视文艺与电视文化节目以及网络文学,报刊上所谓口述实录的讲述文学以及大量的随笔文学,还有新的民间口头文学,实际上都应当成为评论关注的对象。越是众语喧哗、良莠参差、繁茂芜杂的文化现象,越是需要评论的披沙拣金、激浊扬清和鉴赏导航。在今天这样一个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形式乱花迷眼,各种文体相互竞争的局面中,评论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而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评论需要打开眼界,扩大对象,热情地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和潮流,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用理论思维和审美眼光引导鉴赏。目前是评奖多而评论少。一些人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评奖而疏冷于细致入微的评论,但人们又常常对获奖作品莫名其妙,不知何以优秀。评论家应当是最有鉴赏眼光的人,何不指点迷津?

三是为精品生产营造良好环境。评论是不是只能跟在创作后面亦步亦趋呢?是不是只能对已经问世的作品隔靴搔痒呢?不是的。积极的评论能够对创作产生促动作用,而且能够为创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一个时代的文化成就往往不取决于数量,而是取决于质量,取决于有没有精品以及精品多少。有一片葱茏茂盛的灌木丛当然比文苑里花木凋零要好,但缺乏参天大木总是令人遗憾。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史是由经典写成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厚度也是经典所承载的。没有精品和经典的民族在文化上是站立不起来的。回顾文学史与文化史就会发现,凡经得起历史考验而能流传后世的作品,往往是凝聚了当时的先进文化精神,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要求,表达了民众的愿望。《红楼梦》的出世,岂止是传统的写法被打破了?它彻底打破了维护封建社会的那一套价值体系,它彻底给蒙怨受辱的女性平了反,曹雪芹的艺术观念是何等地超前呀!因此,若没有先进的文化观和艺术观,还抱着早被曹雪芹抛弃了的封建主义的君权夫权族权观念,怎么可能创作出精品?又怎么可能表现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评论不能够代替创作,但评论却能够影响创作。这就是应当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传播先进的文化观念,使文艺和文化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生长出参天大树,铸造出时代的扛鼎之作,而不至于被眼前的市场利益牵着鼻子粗制滥造。文化建设应当着眼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远,而不是一朝一夕的眼前。鲁迅先生当年致力于民族灵魂重塑的文艺观念并没有过时,文学是人学,是人的精神建设之学。时至今日,仍然是如此。所以,在树立先进的文艺观念上,评论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总之,文艺评论能否与时俱进,关键在于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别开生面。一个时代能否出现大思想家、大艺术家、大作家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标志。能否出现大评论家亦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