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方法论的辨析与争论

2003-04-17 来源:光明日报 夏业良 我有话说


经济学方法论向来就是充满争议的领域,但无论如何,经济学家无法完全回避围绕着经济学方法论所提出的各种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如果存在着统一的方法论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熟知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历程的学者来说,这简直是奢侈的幻想,因为经济学方法论从来就不像主流经济学中的通用工具那样容易被大家普遍接受和推广。

由汪丁丁主编的“经济学方法论译丛”(《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均衡与理性》、《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学方法论新论》)从不同视角阐述和辨析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不同观点与争论。这是我国经济学界首次集中引进和翻译的经济学方法论丛书。

根据伯明翰大学经济思想史高级讲师罗杰尔·拜克豪斯的说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献非常有限。直到1980年前后,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才有了较大进展,又出现了新的一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专家,如罗森伯格、斯图尔特、克兰特、豪斯曼、豪利斯和奈尔、鲍兰德和考德威尔等。

这套“经济学方法论译丛”中的5本书不仅内容主题不尽相同,而且各自的侧重点也有较大差异。保罗·魏里希的《均衡与理性》事实上是一本博弈论著作,它对博弈论的核心概念“纳什均衡”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均衡概念——策略型均衡(strategic equilibrium)。作者提出了纳什均衡所忽略的问题:人们是否能够理性地放弃得到收益的机会?

其中奥地利经济思想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那本《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实际上是一本论文集,他把自己作为门格尔方法论领域中确定无疑的继承者,向几乎每个学派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者挑战,而当时维也纳已经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大本营,对于他的批判目标,他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劳伦斯·鲍兰德的《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把侧重点集中在5个方面:即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方法论批判和新古典经济学、批判经济学方法论的方法、批判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波普尔和经济学的方法论。作者引用了波普尔的科学观:科学的特点在于它强调批判。科学家竭力欢迎批判,阻挠批判是非科学的行为。作者还旗帜鲜明地表示:“就我个人来说,我发现思想争辩比无生气的和令人厌倦的建立模型的工作,要更有意思”。

托马斯·A·鲍伊兰与帕斯卡尔·F·奥戈尔曼合著的《经济学方法论新论:超越经济学中的唯名论与唯实论》考察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方法论的进展,尤其是那些伴随着实证主义前提的可变换的方法论立场,即已经到来并且被称为“实证主义纪元”的趋势。他们概括了唯名论的情况,展示了它似是而非的本质,并且通过区分全球性和地区性经济唯名论的方式解决了这一悖论。在该书中,范·弗拉森对于科学唯实论的建构经验主义批判得到概括,并且附以他对科学解释、经验的充分性和因果论及其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隐含意义进行分析的参考论点。通过扩展建构经验主义与科学唯实论之间的争论,从因果关系整体论的视角重构经济学方法论。这一重构集中于对于经济模型的充分描述上,特别是集中在真实的历史时期中可观察到的经济原因的阐释方面。

毋须讳言的是,这套方法论译丛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科学哲学知识和经济学理论基础,在理解方面会有不少“拦路虎”,但愿有心、有志的读者能够体会到“严肃的阅读是一种经过痛苦而获得再生的经历”的内涵。

“经济学方法论译丛”
汪丁丁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