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论文写在课改实验区

2003-04-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记者最近在东北三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了解到,有一批东北师大的研究生在课改实验区进行实地社会调研,既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又促进了课程改革,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以往师范院校研究生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是在图书馆检索资料,找出现有的教育理论体系中还存在哪些空白或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确定题目,然后进行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推理。这种研究方法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存在较大距离。而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本身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局限。2001年9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以来,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他们的研究领域从图书馆延伸到课改实验区,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搜集资料,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书里读到的教育理论。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研究过程就是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的过程。

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

研究生马延伟带着她的研究课题《新课程与校园文化》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个案研究。最初几天,周围素不相识的老师们埋头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她却仿佛无所事事。有的老师偶尔抬头看看她,说一句:“你要是没什么事就别来了吧?”有时小马也真想向他们讲讲自己过去的辉煌,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可理智告诉她:你要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内心感受、困惑难题以及所需的帮助,就不能高高在上地指手画脚。于是她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以平等的心态一次次走进课堂,听课,与老师交流。学习者的姿态使老师们很愿意对她敞开心怀;研究者的学识又使老师们乐于向她请教。校长说:“有时候老师不愿和我说的话却愿意和她说。我从她的反馈中了解了不少学校课改中的问题。”做为研究者,小马关注的问题也同时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例如,她问:校长平时都以怎样的方式与教师沟通?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需要多长?开始,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也要研究吗?当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对他们实际工作的意义,就会自觉地注意这些问题。为了与小马交流,老师们会去找一些教育理论的书来读,促进了学校研究氛围的形成。

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使马延伟体会到:实地调研的收获获得的不仅是研究素材,更是在经历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

从挑剔到理解

研究生到实验区以后一般都要听一些课,对一些教师进行访谈,还要在日常相处中努力融入被研究者的群体,观察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薛博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课题的个案研究中,每周都要用3—5天的时间到实验校考察。他向记者描述了一位中学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一个上午的工作情况——

李老师8点钟来到办公室,准备做下午课的教案,并向上级起草一份学校信息技术工作报告。刚坐下,学校团委书记来找,要他帮忙把这几年学校团支部获得的荣誉证书统统扫进电脑;20分钟以后,几位电脑商前来与他洽谈学校购买液晶投影仪的事。因为前期考察设备、商谈价格,学校都是派李老师去的,所以最后敲定还得找他。紧接着,吉林省某县一批中学电教老师来校参观学习,校领导委托李老师带他们参观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并带他们去听课。办妥之后,李老师刚回到办公室,一位老师已在等着向他请教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中的问题了。中午11点了,李老师终于又坐下来接着准备下午的教案。只做了10分钟,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又来到学校,要他设计“区教学资源网站”,结果又谈了半小时。接下来,李老师用最快的速度吃完午饭,一分钟也没休息,在下午一点半以前做完了自己的教案。至于那份打给上级的报告,就只能晚上另找时间了。薛博说:在我与李老师相处的几个月中,他至少有一半的工作日是在这种节奏中度过的。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但我们的任何设想都必须面对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以至少数骨干教师的超负荷运转,而不能超现实地对学校或教师提出近乎神话的期望。

走进实验区的研究生们告诉记者:他们大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思想历程:最初总是以教育理论或理想的教案为参照,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课堂怎么那么平淡?老师怎么不学习?校长怎么不去与老师沟通?……随着对老师真实处境的了解,研究生们由衷地感到: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挑剔,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症结,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在沟通中互动

研究生丁锐本科学的是教育心理学。在实验区,为了完成《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课题,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她与老师们一起,把“课本剧”这一形象化的、符合儿童接受心理的教学模式从语文课推广到数学、生物、英语等课程中,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个学校的校本课程“聪明玩”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方案,然后通过投票竞标决定每周“聪明玩”的内容。但丁锐发现,创意虽好,老师在如何评价活动方面却有很大的盲目性。于是她和课题导师从“设计是否有创造性、提高了哪方面的学科能力、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不高、主持人能否随机应变”等方面帮学校设计了一个评价表,使老师们了解到怎样评价一堂活动课,从而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提高了游戏的设计水平和玩的水平。

“中小学课程资源及其对策”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进行这项研究,闫建敏几乎把国内能见到的这方面的资料都翻遍了。接着她考察了东三省好几个实验区,发现问题虽然很多,但老师们的创造力也是惊人的。这些创造把她头脑中有关课程资源的硬件、软件、文字资料、信息资料、人力资源等等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变成了活生生的案例。小闫高兴地说:过去一些中小学老师反映,大学研究人员写的论文他们看不懂。但是今天她把这些准备收进论文的案例带到各个学校,老师们都觉得大受启发。

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课程使实验区的中小学迫切需要结合本校面临的问题展开课题研究。但是,大部分中小学对此都不入门,他们需要有人指导。研究生们便成了学校的好帮手。从选择课题到撰写实施方案;从提醒教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典型的教学案例到学习科研的方法和理论,他们或是出谋划策,或是参与其中,有的校长向研究生的导师提出,最好再多派几个人来。往往在这样的过程中,研究生们也丰富了自己的论文内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