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儿为何这样红

2003-04-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龙军通讯员 胡蓉 我有话说

长沙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他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呢?

“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长沙市历届市委书记兼任文明委主任,对创建工作亲自部署、指导和监督。党、政府各级领导也身体力行。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谁是文明创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何将动力和主体很好地结合,大力推进创建工作的发展?采访中,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告诉记者:“群众不仅是创建主体,更是创建的受益者。我们的工作要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从具体事情抓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让群众得到实惠。”

长沙以前不少地方存在“房前是棚子,棚前是摊子,摊前是担子”的情况,群众出行很不方便,政府一声令下:拆!现在市民反映,“走起路,都觉得亮堂了”。以前社区内,湘江边,违章建筑多,在“拆违还绿”之后,许多社区重闻了鸟鸣,湘江边也建成了风光带。优化了市民居住环境,长沙改造棚户区就达100万平方米。改善好居住环境的同时,加快公用设施的完善,目前长沙市自来水普及率已居全国第一位。公交车、公交线大幅增加,全市公交线路达72条。针对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不满意的地方,长沙市重点组织专项行动,从治理环境卫生、清理户外广告、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交通秩序,整治治安秩序,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治理经济环境,整治城市殡葬秩序的展开。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创建工作的第一位,让群众从身边的变化感受文明,在方便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唤起了群众参与创建的认同感与积极性。

“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长沙市市长谭仲池认为:“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只有群众广泛参与,才能持久以恒。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长沙市在坚持让群众得实惠的前提下,使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形成上下一致,共同创建的局面。

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仅是停留在城市建筑、公路、桥梁上面,主要还要看群众的素质,群众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就先要以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去教育引导群众,塑造一支高素质的群众队伍。从政府组织活动“要我这样”到群众自发“我要这样”,逐步形成群众参与创建的良性循环。“百万市民看长沙,话文明”活动,组织广大市民参观了五一大道、八水厂、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十五”规划、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展览等,媒体紧跟着也开专栏、专版、专题节目,发表市民观后感,举办“城市文明论坛”。许多市民纷纷感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长沙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作为长沙人,我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如何使政府的精神“上情下达”,让群众乐意接受,单位、社区的工作功不可没。单位、社区熟悉自身情况,在自己的范围内,领会精神的同时“因材施教”,在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断创新,在各单位、社区的创新中不断对比,在对比差距中不断前进,你岳麓区有道德银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芙蓉区就有“零距离社区”,让居民、群众和公共部门零距离接触、沟通。活动中彼此的竞争激发了群众的荣誉感和积极性,鼓舞了群众的创造热情,实现了由“要我这样”到“我要这样”的转变。不少群众在积极投身各项有意义的活动时,自觉告别了一些不良习惯。雨花区“老太太”健身队的一些队员在参加文艺活动前,是出了名的麻将迷,现在把打麻将的钱都买了演出道具,不但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她们还走上街头教育他人。

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政府活动“磁化”了群众,群众的活动又增强了磁场的磁性,整个文明创建的磁场就在循环中不断加强,永不停息。

“以文立市,打好创建特色牌”

全国都在争创文明城市,怎样才能从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以文立市,打好创建特色牌”。

长沙是座古城,就要亮出历史文化的光彩。有人戏称,在长沙的任何角落,一锄头挖下去都能挖出件宝来。长沙的地下出土过商代铜铙、三国吴简。长沙的地上有贾太傅祠、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当年三国吴简的出土震惊世界,今天投资7000万元,即将竣工的博物馆同样令世人瞩目。长沙放开文物博物馆的建设与经营,将300处文化遗址以碑标示的同时,还包装推介城内四条人文景观旅游线,将地下文化频频显露于世。为保护白沙古井,在修建白沙公园之时,市委副书记、市长谭仲池就立无字碑文,广征美文,完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

彰显古代文化,更要创造现代文化。长沙电视台拍摄的《雍正王朝》一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三大国家奖项,在全国引起轰动,迅速带动长沙文艺精品创作和电视剧的生产。市委市政府也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了突出位置,2001年9月6日出台的《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就明确目标:要使文化产业成为长沙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今长沙的省市电视频道多达12个,电视剧已达年产量600部(集)能力,出版发行高潮迭起,文化湘军佳作迭出,报刊电视精品纷呈。2000年,长沙文化产业收入达15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长沙人均文化消费1049元,占消费支出的1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长沙以田汉大剧院为龙头的高雅艺术产业,以琴岛歌厅为龙头的市场文化产业,以长沙电影城为龙头的电影产业,以解放西路酒吧一条街为龙头的酒吧业,已经形成了有浓郁湖湘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