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创新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003-04-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晓明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近日本报记者随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对湖南省炎陵县实现农村集中办学、创办低龄儿童寄宿制的情况进行调查,采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炎陵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全县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6%。全县现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总人口17.63万,其中农业人口14.79万。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9.48亿元,财政本级收入6213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741元,是省级贫困县。目前,全县有中小学校97所,在校学生25806人。

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炎陵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生以每年2300人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八九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县初中辍学率高达14%,小学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生源减少,办学效益低下,如平乐乡1998年7所村级小学共有学生28人,班均4名,师生比为1:4,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一校一师,一师多用,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

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炎陵县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00年下学期在平乐乡进行了集中办学试点工作,将村级小学全部撤销,全乡只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达136人,服务半径21公里。2001年下学期在十都镇和龙渣乡推广了这一经验,2002年下学期又在中村乡、石洲乡和东风乡撤销村小,走创办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实行低龄儿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该县制定了《炎陵县寄宿制初级小学管理暂行办法》,逐步构建起乡镇低龄寄宿制集中办学运行模式。

在调查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十都镇中心小学并与部分家长进行了座谈。该镇2001年以前有学校31所,但还是不能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如密花村左江龙组的学生上学需走18华里山路。为此,居住最为分散的密花村和青石岗村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自发创办了村办寄宿制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很满意。

有鉴于此,该镇拟定了1—6年级适龄儿童集中办学方案,并于2001年4月在全镇进行民意调查,走访了18个行政村,召开19次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表378份,收回332份,同意集中办学的212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低龄寄宿制(初级小学)管理办法,随后从当年9月开始集中办学,全镇只设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班均人数分别达到51和45人。

为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该镇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切实加强低龄学生起居生活管理,家长对刚满6岁的孩子到校寄宿存有疑虑,为消除这些顾虑,为每30个寄宿生配备一位专职保育员,让他们住在学生寝室里,专门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还要求学校在聘任教师时首先聘任保育员,2001年暑期还组织保育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二是牢牢把好安全关,设立专职门卫,学生凭卡进出,建立出入登记制度。学校与家长签订合同,星期五下午家长领子女回家,必须在门卫办手续,星期天下午家长送子女到校并到门卫处签名。同时,还与110、120建立了联动,保证万一学生出现安全或伤病情况时,能得到公安和医疗机构及时的帮助。三是投资改善学校基础设施,2001年暑假投入20余万元,完成了老中心小学的改建和维修,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开水桶、餐桌、单人课桌、小方凳,增设了仪器室、阅览室,添置了部分教研器材等等。新建了学生食堂,配备了卫生、健康、负责的炊事员,学生凭自愿每餐花0.3元、0.5元或1元即能分别买上一份新鲜可口的蔬菜、半荤半素菜或荤菜,即使不自带菜,全在食堂买,每月伙食费(大米自带)也只有30—5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